□ 本报记者 王 岩
绿色的高山、清澈的湖泊、湛蓝的天空,7月的西宁气候宜人,街边路旁的行人大多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现在的气候条件改善了很多,原来雨水很少,没有这么湿润,现在的生活非常舒适。”谈起在西宁生活的幸福感,市民冯女士向记者竖起大拇指。
作为生态脆弱地区,青海省西宁市以1%的地理空间承载着全省50%的人口,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中心城市。在这样一个生态敏感、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西宁市委书记王晓表示,近年来,西宁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3月,西宁市提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以“绿色”政策为先导,“绿色”产业优先发展,“绿色”民生优先落实,在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走出一条整体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
“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加快,西宁也像许多城市一样,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空气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改革开放之初,西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7%左右,过低的植被覆盖率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风沙肆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当时西宁市民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市共建的有力推动下,西宁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如今在西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市民每天都在享受着“绿色”带来的快乐。在2018中国生态环保大会会场外,居住在西宁的严女士带着9个月的宝宝来逛展览,她对近年来西宁的环境改善称赞有加,“绿化面积大了许多,环境整洁有序,人居住得比较舒服,西宁真的越来越美了!”
西宁的“高颜值”正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落地生根的结果。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扎实推进“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等建设行动,加快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公众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并荣获2017年度“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二名。
2017年3月,西宁市委成立绿色发展样板城市领导小组;同年5月,组建西宁市委绿色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西宁市委绿发委)。记者了解到,西宁市委绿发委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地方党委专门负责协调推动绿色发展工作的部门。“绿发委承担着绿色发展‘研究所’‘召集人’‘护绿员’‘督战队’的职能,针对西宁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回旋空间小、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困境,解决绿色发展研究‘碎片化’、关联度和成果应用受限等难题。”西宁市委绿发委主任刘波介绍说。
在细化职责、理顺分工后,西宁市在推进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中全面发力。在北川河核心段综合治理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项目一期已完成治理的景观带,古色古香的城墙、新建的亭台楼阁、特色的雕塑群,不远处的野鸭正在水面上嬉戏。“今年10月,这里的部分区域就将对市民开放。”据西宁湟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田力介绍,北川河综合治理项目是西宁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样板工程,以“高原水城、夏都花园、文化走廊”为形象定位,建设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文化展示、旅游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
走出乡村旅游助脱贫新路径
刘波介绍说,西宁市绿色发展正从静态保护升级为动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动力体系基本建立。在推进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过程中,西宁市做了许多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比如,我们将甘河工业园区6540亩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相当于放弃了每年17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
如何在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每个城市都在思考的问题。西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提升“绿色实力”,环境的改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产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经济增速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边麻沟村位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盛夏的这里繁花似锦,与茂密的天然林交相辉映。而在2015年,这里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共28人。由于地处深山,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困扰,“靠天吃饭”曾是边麻沟村的传统。近年来,当地落实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和娱乐游戏设施为一体的“花海农庄”,走出了一条“以花引客,以花留客”乡村旅游助脱贫的新路径。
53岁的周金莲是村里第一批尝试农家乐的村民之一。“之前出去打工,一天16块钱。现在收入翻了好几十翻。”她告诉记者,现在家中的农家乐到了周末需要提前预订,去年除设施修缮支出外,纯收入达到8万元左右。“从以前吃不上肉,到现在不爱吃肉,感觉天天都在过年。”周金莲的一句玩笑让记者真切感受到了边麻沟村村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据记者了解,边麻沟村启动建设“花海”后,村民积极性很高。“有20户村民自愿入股20万元,10户贫困户扶贫资金也吸引到‘花海’建设中,每人入股产业扶持资金5400元,年终统一分红。一年的时间,10户贫困户已经完成脱贫,有的甚至已经修了二层小楼。”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介绍说,目前村里已经有55户建了农家院,2017年“花海”吸引游客约50万人,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到300万元。
绿色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由于锂资源极为丰富,西宁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在南川工业园区打造千亿锂电产业基地。记者在比亚迪动力电池工厂内看到,厂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据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一期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0亿元以上,投产后可解决就业超过5000人。2019年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可达24GWh,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青海省政府通过产业链招商引入的高科技企业。“在入住时,企业享受到了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据公司行政综合办高级主管王文源介绍,泰丰先行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锂电池产业的排头兵。
记者了解到,西宁市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正日益凸显,传统产业循环节能低碳化改造稳步推进,经济生态化转变步伐逐步加快。“西宁将产业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相结合,既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也促进了产业发展。”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对西宁走绿色发展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下一步在产业引进的过程中,西宁应做好负面清单,引进产业要与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相协调。
在种活一棵树成本是其他内陆城市两倍的西宁,当前正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推进城市各方面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路径,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一幅“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的绿色发展“西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