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一
人工智能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中国的银行业态,没有人会否认这一事实。
上海九江路,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建设银行,近日宣布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建设银行在人工智能+银行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金融科技改变业务流程
无人银行的出现,只是一个契机。在大数据建设上,建行花了6年时间,投入120多亿元研发包括客户智能、风险智能、运营智能和财务智能。
不只是建行,传统的国有四大行,都已经与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先后签约,进行深度合作。互联网公司的强项在于渠道的触达能力和数据的搜集处理能力,但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风控上的能力是有限的,品牌公信力也不如金融机构。二者完全可以将各自的强项嫁接在一起,形成互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四大金融科技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深刻改变银行端到端的核心业务流程。
相比于国有四大行的规模、财力,在入局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道路之上,中小银行的路途走的要艰难得多。近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多家城商行已经开始了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实践,但是由于技术储备、资金实力、人才、机制等方面限制,系统性、前瞻性不足,多数实践没有带来满意的成果。
中小银行的焦虑
中小银行对于AI,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加大AI的投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人力、资金、机制等等,都需要极大的魄力,而这其中还涉及战略摇摆问题。是做对公,还是零售银行,很多中小银行难以坚定自身的战略方向。
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最为焦虑的则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他们失去了越来越多接触客户的机会。受经营地域的限制,获客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屏障,越来越激烈的客户争夺战,让他们疲于奔命。
互联网获客、面部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后端智能风控,以上三者,是中小银行在人工智能浪潮当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人才、资金、机制缺乏的情况之下,依靠大型技术服务商的技术、服务输出来入局人工智能,使之服务于自身业务,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互联网+金融”发力
2016年,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宣布平安全面开启3.0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向全行业开放,而金融壹账通作为平安集团金融科技输出的载体,将多年积淀的金融服务及金融科技能力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获客问题。四大行之所以联合BATJ,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此四家在互联网场景当中的庞大流量。而在流量获取方面,金融壹账通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金融壹账通旗下主打中小企业贷款的“壹企银”,已经累计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客户。据官方资料显示,“壹企银中小企业智能金融服务平台”自去年年底试运行以来,短时间内已经积累了超过30万中小企业客户。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壹账通的人脸识别技术能高达99.8%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在声纹识别、微表情识别、语义识别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加马(Gamma)智能贷款解决方案中,有7大核心产品,分别为智能渠道管理系统、智能进件配置平台、反欺诈平台、智能微表情面审辅助系统、定制评分卡、智能风控引擎以及终端产品——Gamma智能贷款一体机。
未来银行网点正向智能化、多元化、专业化转型,银行在任何方面走慢一步,或许都会被拉开距离。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中小银行目前也在积极谋求改变。
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为金融行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金融科技成为中小银行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大型银行携资金成本和规模优势,将会进一步挤压地方性银行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