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贵州省清镇市是祖国大西南贵阳市的一座卫星城市,作为我国“诚信农民建设”的发源地,其做法和成效曾先后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批示。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非一日之功。早在2009年,清镇市相继开展诚信农民、诚信村组、诚信乡镇、诚信清镇创建活动。在社会创新治理过程中,清镇市在全国首创发放了一张被市民视为“第二身份证”的神奇卡片——诚信清镇卡,取得该卡的市民可以尽享多项优待。
近年来,清镇市作为贵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单位和贵阳市“区块链”技术开发应用试点,与贵州远东诚信公司联合打造“链上清镇·智惠城乡”项目,将“互联网”、“大数据”基因植入卫城镇凤山村乡村振兴战略中。目前,“凤山模式”以诚信+区块链、诚信+“三变”、诚信+智能为路径,成为该村撬动乡村振兴的大杠杆。
□ 本报记者 曾 华
□ 胡 斌 张 鹤
“过去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留在村里更有发展前途!”2017年,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上寨组村民胡江听闻凤山村良好的发展势头后,结束了在外五年打工的日子,收拾行囊立马回到村里。“在乡村也有奔头,还没有在外漂泊的思乡之苦。”他一回村就把两亩多土地都入股到合作社,随即到村劳务公司上班。
如今,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归乡村,参与到乡村振兴行动中来。但在几年前,地处偏远山区的凤山村,山高坡陡,耕地破碎,土地贫瘠,耕地撂荒最多的时候近千亩,70%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几乎变成“空心村”。凤山村因此一度迷茫甚至迷惑:路到底该怎样走?走向何方?在这样的追问与探索中,凤山村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凤山模式”。
近年来,凤山村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诚信农民建设为总抓手,以诚信+区块链、诚信+“三变”、诚信+智能为路径,全体村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撸起袖子加油干,重塑了一个生态美、农民富、全新的凤山村!
“凤”舞卫城,精妙绝伦。如今,凤山村的发展后劲让村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振奋。
诚信+区块链 智惠乡村
当“区块链”遇上诚信农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治理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凤山村经过实践和摸索,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
时间回到2016年。“凤山村通过改革实现对党员、村委干部、村民的有效管理,探索实施了‘凤山十约’、凤山打分制等管理制度,对每个人的行为进行打分。然而,这些数据只能依靠纸质记录和存放。与此同时,在‘三变’改革中,村民的土地流转、资金发放等数据都需要记录,而纸质版效率低,易出错,还难保存。”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让凤山村村支书张金荣陷入了沉思。
沉思,不只是张金荣一人。
“2016年,清镇市被列为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农民个人信息、产权信息、农业发展信息……一系列数据均需要记录并永久留痕。要记录这些数据,如果单靠传统手段,将寸步难行。”面对这些问题,清镇市政府同样陷入了沉思。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清镇市找到了解决方案。2017年,清镇市与贵州远东诚信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三变”场景开发项目,开发农村产权管理平台、流转系统,使用区块链存证记载农村土地产权的划拨、交易、流转等全流程信息,防止篡改,杜绝违规交易。
去年9月,贵州远东公司正式启动清镇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诚信平台建设,将农民的个人信息、产权信息等全部录入系统,生成数字身份链。
“区块链像是一条珍珠项链,一颗颗珍珠就是区块(数据块),而连接珍珠的链子就是各种关系和机制。”清镇远东公司总经理王祥说,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诚信平台,是以诚信管理服务为主打的科技产品。在平台上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数字身份,和线下的实名身份系统一一对应,其诚信足迹,可以生成数据指纹上链,不可篡改,永久留痕。
据张金荣介绍,现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农户的收入、土地,以及在合作社的股份占比等均可实现电子化记录。
凤山村还以诚信农民建设为抓手,把“凤山十约”和党员干部、村民打分考核情况,通过数据清单、行为清单、措施清单“三张清单”录入系统,形成个人身份链,让干群诚信指数更加透明。
“以前,不讲诚信、不赡养老人等琐事,常常会牵扯村委会大量的精力,最终能够处理得让大家满意的也没几件。”张金荣说,“凤山十约”、凤山打分制等管理制度施行以后,类似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不仅如此,村里滥办酒席、乱放牲畜破坏庄稼等情况也得到了遏制,村风民俗变好了,村寨面貌变靓了。
诚信+“三变” 致富村民
日前,记者驱车从清镇市区出发,往北行驶45公里,来到卫城镇凤山村。“三变惠三农”的标语在凤山村寨随处可见。
在凤山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记者看到每三四米见方就种有1株猕猴桃,藤蔓上结满了果实,下寨组刘贵平和几个村民正在给果树打枝、梳果。他笑呵呵地给记者算了笔账:2017年,他家5亩土地入股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仅此一项,年纯收入15,000元。
据了解,凤山村通过改思想、改制度、改土地“三改”的方式,力促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绝大部分村民像刘贵平一样,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村民变成股东。据统计,目前,凤山村395户村民中,有360多户加入了合作社。
“没有诚信作支撑,‘三变’就变不完美!”清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筑蓉说,“三变”结果要靠诚信支撑。作为“诚信清镇”建设的亲历者和主导者,她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清镇市在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农民不讲诚信这些小事,触动了市委、市政府的“大”神经,大家共同意识到只有讲诚信,才有生存之路,才能在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2009年清镇市随即以诚信农民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市开展诚信农民、诚信村组、诚信乡镇、诚信清镇创建活动。针对各行各业,相继开展了“诚信医院”“诚信环保企业”“诚信工商示范户”等诚信评选活动。
在这一系列社会创新治理活动中,清镇市在全国首创发放了一张被市民视为“第二身份证”的神奇卡片——“诚信清镇卡”。它让诚信这种美好品质,真正变成方便生活通行的诚信VIP一卡通,不仅享有优惠,还可优先获得贷款,就像取自己的钱一样方便,解决创业致富的启动资金 。
仅此不难看出,凤山村的“三变”改革从一开始,就植入了“诚信基因”,注定了“三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16年,凤山村开始了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农村“三变”改革。该村成立凤山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贵州山野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6个自然组分别成立分社,按照“1+6+X”( “1”即合作社总社、“6”即6个合作社分社、“X”村民小组村民)模式运行。村民用所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小组为单位承包土地发展产业,合作社及分社负责技术和生产,山野鲜农业公司负责市场和销售,村民小组组委会负责做好发展服务,再将收入按照1:1:8的比例分给村集体、公司、合作社(村民)。
据统计,目前,凤山村395户农户中,入股合作社种植蔬菜的已有254户,入股土地1130亩;入股合作社种植猕猴桃、汶川李子等水果的已有108户,入股土地3100多亩。凤山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正在由“各自为政”的小农生产状态向“联手抱团”的规模化生产转变。
提到凤山村的产业发展时,清镇市农业局一负责人强调,农产品一定要坚持做规模、做标准、做技术、做市场,产业发展才能做大做强,村民才能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如今,凤山村“山上种水果、田园种蔬菜、林下养土鸡”生态农业园建设已具雏形。“下一步,凤山村将围绕努力实现生态农业园、休闲农业园、观光农业园‘三园’合一的建设目标。”张金荣这样说。
据介绍,近两年凤山村“三变”取得了可喜成绩,仅2017年村民实现人均收入13,600元。短时间内,该村实现了从上访村到和谐村、贫穷村到小康村、后进村到后劲进的华丽蜕变。
诚信+智能 振兴乡村
记者来到位于清镇市卫城镇凤山村的“凤山数屋”,展示厅的显示屏上显示着种植园的种植品种数量,以及传感器传输来种植园的红外二氧化碳值、空气湿温度、土壤EC值、光照值等各类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时时掌握,可以指导村民种植出精品农作物。”张金荣微笑着说。
据介绍,“凤山数屋”是清镇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由清镇远东科技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总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是打造农业物联网的基础平台。平台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运输、销售水平,用科技提高土地的产值和村民的收入。
“‘凤山数屋’犹如心脏,区块链技术犹如血管,将凤山村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器官连接在一起,三者共同发力打造健康机体,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制造新鲜血液。”王祥说,区块链技术作为重要的连接载体,通过对农产品生长全过程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存证,为农产品溯源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近日,清镇市委宣传部吴部长在“凤山数屋”调研时,要求凤山村要把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好,尽快将农产品上链,确保市民吃上可供追溯的绿色放心食品。
提到“凤山数屋”的未来走向,清镇市相关领导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远东公司的技术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与凤山村共同探索创新“农村三变”的新模式,全力打造数字农业+精品农业+精品旅游的高端智慧农业,最终形成信用农业,切实为凤山村资源增效、资产增值、群众增收服务,凭借这个平台打造出在全市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清镇模式。
(本版图片由清镇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