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全面深化改革要体现深细实

□ 李建平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这展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承前启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以下新特点。

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也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个新表述表明,随着人民需要层次不断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将发生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新时代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解决突出问题、应对重大挑战。例如,改革进入深水区,既要大力破除妨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各种桎梏,又要下大力气补齐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短板。再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出现了诸如移动平台、数字平台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对改革提出新要求。又如,改革的国际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有可能不期而至。

据《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改革提供强大理论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明确从现在起到205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对这个长过程的改革任务作出明确部署: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就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要“往哪儿去”,从而满怀信心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改革任务信息可以用深、细、实三个字概括:所谓深,就是深化,要攻难关、啃“硬骨头”;所谓细,就是不停留在一般的号召,而是把改革任务细化、具体化;所谓实,就是实在、务实,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只有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才能在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中体现深、细、实的特点,不打折扣地将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2018-07-02 李建平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48.htm 1 全面深化改革要体现深细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