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佳
□ 李文雯
乡村公路,沟通城乡,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这是目前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热火朝天进行交通建设的图景。从城际到乡村的通达,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这其中,华宁县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全国示范之一。
公路通到自然村
将军山下,通红甸乡三家村,作为华宁县最小的一个自然村,有户籍人口4户11人,常住人口4人。2016年,华宁县耗资40余万元修通了村庄连接主干道的426米硬化路面。“现在村村寨寨通公路,去哪里都很方便。”王树芬边说边往三轮车上装农家肥。路通之前,这项农活得人背马驼,要耗费她很多的体力和时间,这次二老表开三轮车来帮忙,半天时间就可把原来几天才能运完的农家肥运到地里。
通红甸乡是云南省38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也是华宁县第一个人民政权诞生地,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让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而今,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情怀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流转。“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那些不具备搬迁条件的村子,再难也要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而交通承载着他们发家致富的希望。”华宁县委书记黄云鹍说。正是基于这种情怀,华宁县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自加压力,在全国、全省提出50户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础上,于2016年率先提出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根据华宁县交通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底,全县建制村公路硬化率仅为33.33%,2015年~2016年,华宁县投资2.9亿元建设了通40个建制村的35条共363.5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建制村道路硬化率100%。2017年投资5.5亿元新改建、硬化农村公路313项826.7公里,项目全部计划于2018年完工,届时将实现全县自然村100%通硬化路的目标。由此,2016年10月,华宁县被评为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17年8月,又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三年时间,总投资近9亿元,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华宁县创新建管机制,成立了华宁县通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政府投融资平台,成功向社会融资2亿元、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成功引进云南公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采用融资+EPC模式建设通自然村公路及全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县交通局作为农村公路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计划下达、设计审批、质量监管和日常督查检查,通达公司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业主,承担了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融资、建设管理,使交通局摆脱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建立起了行业主管部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的质量监管体系。”通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前说。
在政府积极作为的同时,民间的配合和支持也是华宁“四好农村路”建设得以完成的重要因素。“群众出房、出地、出树、投工投劳资金估算达4亿多元。”华宁县副县长沐华斌说。
2016年,杨艳到通红甸乡担任副乡长,其时,通红甸仅有县城通往乡镇一条硬化路,杨艳说:“一到下雨,乡政府就会与各村失去联系,因为路不通啊!”2016年3月至今,这个革命老区新修了141公里硬化路,即将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在杨艳看来,路能不能修通,取决于当地群众的支持,按他们的统计,修路以来,通红甸群众无偿让出柑橘15万株、土地1600亩、房子19间、水窖46口,折价估算近亿元。
脱贫致富大门被打开
海拔2491米的登楼山是华宁名山,“楼山耸翠”为华宁古时八景之一。“矗地千寻云绕足,离天尺五月当头”诗人笔下的秀美风光带给当地群众的却是出行难。
2016年,从宁州街道阿矣寨到盘溪镇法底全长54公里县道的修通为登楼山脉沿线的16个村庄打开了脱贫致富大门。公路边,普茶寨村委会蔬菜交易市场正在紧张地忙碌中。这个以“集体+农户”模式筹资80万元建成的市场每年给集体和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支撑市场繁荣的正是交通便利后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路通之前,39岁的杨林在家栽种烤烟,这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路修通了,杨林的身份由传统种植户转变为蔬菜种植户和经纪人。“以前路不好,白花拉到县城都颠成黑花了,根本没人要,现在通海老板直接开车到市场收,多的时候每天要发出40辆~50辆东风车的蔬菜,最远的还出口到东南亚。”杨林说。2017年,杨林买了货车开始在蔬菜交易市场贩菜,每年蔬菜种植加贩菜总收入已近20万元。
“‘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对“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农村公路的通达,带来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底气,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随着公路的畅通,过去种玉米、小麦的田地逐渐种上了高附加值的蔬菜、柑橘、冰糖橙等经济作物,2017年,华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2元,增长10.5%。
每月的二、五、八日,是华溪镇小寨村委会最热闹的日子,昆明、玉溪、建水等地的游客都会成群结队沿着三大路到小寨农贸市场赶集,品尝特色烧烤。从三岔河到大兴寨16.8公里的三大路是华宁县第一条脱贫攻坚路,“以前路面只有3.5米宽,大车进不来,我们的柑橘只能用拖拉机拉出去卖,自去年路面改扩建为6.5米宽后,收购商可以直接上门收购,减少了中间环节,柑橘价格每公斤比原来高了七八毛钱。2017年,我们的柑橘产值是4447.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666元。”华溪镇小寨村委会主任钟应林说。路的通达还惠及周边县份的农户,曲江河对岸就是建水县利民乡甸尾村,他们的柑橘也经由华溪镇的西康勒路拉到小寨和华溪销售。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华溪镇整乡推进脱贫攻坚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投资最多,成效最大的。”华溪镇副镇长普明亮说。独家村村委会拉咱小组是处于山巅的苗族村寨,蜿蜒而上的独拉路(独家村到拉咱)两侧,一栋栋新建的漂亮民居让这个久居深山的小乡村充满了现代气息。道路的通达带来的是苗寨的繁荣振兴,是新理念、新气象、新愿景。“以前路不通,农产品卖不出去,建筑材料运不进来,群众收入有限,建房购车的积极性都不高,自2016年独拉路修通后,村里已经有18户人家建房,30多户人家购车,预计三年内全村76户人家基本上家家都能住上新房。”拉咱村民小组长王金保告诉记者。
在诸多的新房中,王绍贵家的两层半欧式小楼显得极为高端、洋气。这是他请弥勒市设计师设计的,连建设带装修花了40多万元。“家里的5000多棵柑橘每年能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建房欠下的10多万元贷款,最多两年就能还清。”说起未来,王绍贵信心满满。
道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城乡互动,缩小了城乡差距,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了农村居住和出行环境,还有效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
通红甸乡所梅早村委会么波冲村民小组是华宁县海拔最高的村子,自2017年么波冲至通红甸乡岔路口5.9公里的道路硬化后,这个有着森林、草甸、石林的世外桃源开始被更多的人熟知。湖南、四川、昆明等地的游客都曾来此观光、露营。“么波冲下一步还要搞乡村旅游,这里的民族、民俗、美景都值得开发。”么波冲村民小组长普俊兴说。
建管并重需铿锵前行
“四好农村路”,既要建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唯有如此,才能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华宁县现有通车里程1818.8公里,如何管好这些路?华宁县的做法是,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做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全覆盖。县设路政管理大队,乡设交通管理所,村设交通协管站,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机构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县乡两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养护方面,华宁县公路列养率达100%,实现了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管养全覆盖。通过公路养护体制改革,2012年华宁县成立通捷养护公司,在全市首家实行市场化运作,承担养护大中修工程、水毁修复抢险工程等为主的公路施工和养护任务。”华宁县地方公路管理段段长孔祥林说。据他介绍,目前县乡两级共设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10个,农村公路养护协管员90人(户)。建立了养护质量与计量支付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做到了“有路必管、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养必见效”,保证了农村公路安全通畅。同时,县政府及各乡镇(街道)分别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各村(社区)制定了爱路护路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建管养多措并举下,2016年,华宁县优、良、中等路比例达77.2%,2017年达82%以上。
运营上,目前华宁县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已全部完成审核,2018年内能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车。在宁州街道冲麦村委会,一辆载满乘客的公交车正准备出发,它在途经8个村民小组后将最终抵达县城。全县农村公路路网的建设完善,打通了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构建起“县、乡、村”三级供应链式运营物流网络,解决了由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物流瓶颈问题,全县建制村通邮率达100%。
然而,要真正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华宁县“四好农村路”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养护资金不足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华宁县交通局副局长吴红光说。据他介绍,目前县级道路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3500元,村道1000元的省级补助资金只能保障养护员的基本工资,养护设备和日常养护大量资金都必须由地方支撑。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2015年~2017年11月全县农村公路水毁直接经济损失达7958.24万元,投入水毁修复资金614万元以上,但这些资金依然只够抢险保通。
沿着54公里的阿法路绕行一圈,记者就发现有4个路基坍塌的损毁路面。才出县城就有一处50余米的下沉路面让人触目惊心,“这下面就是龙珠河,这50米的路面如果要全部修复的话预计要500万元左右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建设费用。”同行的华宁县交通局质量监督站副站长李永德说。
“华宁‘四好农村路’建设还存在上级补助资金与项目建设所需矛盾突出,上级项目下达与地方实际需求矛盾突出两大问题。”华宁县副县长沐华斌说。据他所言,通自然村建设项目按照路基不低于5.5米,路面不低于4.5米的混凝土路面标准建设,每公里需要资金80万元,目前暂无补助政策,资金全部由县级自筹;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上级补助资金为县乡道每公里6万元、村道每公里8万元,按《规范》实施每公里平均达20万元,县级需自筹每公里12万元~14万元;危桥改造上级补助标准为0.32万元每平方米,实际建设为0.78万元每平方米。与此同时,2015年~2017年上级下达华宁县建设项目73个,但实际实施395个项目,多出来的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县级自筹。
4月11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调研华宁县“四好农村路”,并对其加快“建好”、努力“管好”、聚焦“护好”、突出“运营好”农村公路的做法给予肯定。
“从2014年的农村公路硬化率33.3%到2018年的87%,华宁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下一步,要持续完善路网建设,全面提升管养水平,深入推进路产路权维护工作,做到路产、路村、路游相结合,以实现道路与乡村的系统性联动发展;同时,要依托公路建设,发展多层次、网络化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让通达的交通更好地为华宁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华宁县交通局局长赵刚说。
(本文配图由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