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创意

用青春和热血为毛乌素沙漠披上绿装

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再现了治沙姑娘们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事迹

□ 本报记者 田新元

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首映礼近日在北京举行。影片以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连坚持40多年治理毛乌素沙漠的典型事迹为原型,再现了治沙姑娘们前仆后继搏斗风沙、植树造林,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事迹。

“这是一部歌颂林业典型、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也是一部盛赞新时代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公室主任黄采艺说。

记者从首映式上获悉,《大漠巾帼情》日前荣获美国“休斯顿国际电影节”第51届雷米金奖,得到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影片主要讲述了青年人刘青苗(高艺嘉饰)对曾是补浪河女子民兵连连长的妈妈马翠(王亚军饰)有误解,对去当治沙连女民兵非常抵触,经过一系列事件后,最终决定做一名光荣的治沙连女民兵,并由于努力女承母业,成为补浪河女子民兵连连长的故事。

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博介绍,在榆阳区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乡镇——补浪河乡。因为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全乡80%以上的土地是荒漠。“刮风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这首信天游唱出了几十年前那里的环境状况。

而闻名全国的“治沙女民兵连”就诞生补浪河乡。1974年,为响应党中央“向荒沙草滩进军”的号召,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打起背包、扛着红旗,把家“扎”在风沙最猖獗的黑风口,组成一支治沙造林的娘子军,立下属于她们的青春誓言,打响治沙造林的战役。

李博说,44年来,民兵连里的女兵换了一批又一批,她们传承着第一代治沙女兵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让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被联合国环境专家盛赞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正是凭着这股子顽强的治沙精神,治沙姑娘们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为毛乌素沙漠披上绿装。”榆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万波说,洒下的汗水总会播洒出希望,治沙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的任务十分艰巨。”黄采艺透露,影片上映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组织全国林业系统,结合广泛开展的国土绿化行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展观影学习,引导林业干部职工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弘扬林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沙化土地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

黄采艺介绍,过去五年,全国封禁保护面积达2315万亩,建立国家沙漠公园103个,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多亩,绿进沙退的趋势得到有效巩固。

黄采艺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补浪河女子民兵连精神,加快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坚持保护优先,强化科学防治,推进工程治理,开展精准扶贫,加强“一带一路”防沙治沙工作。为实现“2020年,全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000万公顷,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目标不懈努力。

《大漠巾帼情》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西安丫丫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伯乐聚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北京伯乐聚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秀云说,公司拍摄多部公益电影,如大学生西部支教题材《额尔古纳大篷车》、留守儿童励志题材《小小擦鞋匠》、大学生村官题材《鸳鸯村的故事》、医患题材《最美的乡村医生》,孝亲敬老题材《小棉袄》等。

2018-06-08 田新元 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再现了治沙姑娘们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感人事迹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30785.htm 1 用青春和热血为毛乌素沙漠披上绿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