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 费海军
为谋划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双创示范工作,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近日出台《2018年双创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今年将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其中,新增企业7000家、新认定“瞪羚企业”15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上市后备企业70家,新增就业人数40,000人。
为加快建设引领全省、示范全国的“双创特区”,《方案》提出了一揽子计划。
实施双创人才集聚计划。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完善人才城各项配套服务功能,设立服务专窗,提供人才认定、出入境、就业创业、政策申报等服务。打造“国际人才网”大数据平台,建立人才专家库和人才项目清单,引育双创人才。在高层次人才集聚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设立1家~2家引才工作站,引进10个海外人才团队,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人。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基础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推进“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全年开展各类培训200班次。
完善服务保障。新建一批人才公寓,采取放宽购房限制、公共租赁、货币补贴等方式,保障人才安居,并在安医高新医院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在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前移服务阵地。
实施载体平台提质计划。建设特色双创载体,引进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科技加速器、Plug and Play、烽火创新谷等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双创载体,全年新增众创空间6个、省级以上孵化器4个、加速器2个;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一期、创新产业园三期、大数据产业园等孵化载体。招引创新平台,全年引进4家高校院所合作平台、5家大企业创新中心,新建“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等高端国际化创新平台;争取中国科协(合肥)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落户。打造“互联网+载体服务”平台,完善网络平台双创企业运行监测、载体绩效考评、简易政策兑现审核、创业导师申报备案等功能,平台力争覆盖双创载体30家,服务在孵企业800家。开展“合创券”3.0行动,结合合创券两年运营数据及市法人基础库、信用基础库,运用人工智能创新“合创券”工作模式,继续发放合创券3000万元,惠及更多园区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
实施科技金融强基计划。专注投资双创项目,发挥参股、控股基金集聚示范效应,全年带动各类创投机构投资园区企业100家。重点支持“千人计划”、新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项目、孵化器和高校院所提供的产业化项目等,全年新增投资双创项目50个。加快基金产业集聚,力争全年新增落地股权投资基金15家,基金管理资金规模150亿元。深化基金与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全年投贷、投保联动支持园区企业数量50家,支持金额1亿元。联动税融通、政保贷、转贷资金、银政担等财政金融产品,全年支持双创企业800家次,支持规模18亿元。
实施双创环境提升计划。参与承接全国性双创活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主动参与承接“全国双创活动周”“创响中国”合肥站、“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等重大双创活动,立足全市、辐射全省。开展“双创进高校院所”系列活动,精准对接大学生和科研人员需求,吸引高校院所双创人才、团队和项目落地。建立高新区与中科院以及各高校院所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双创人才培养、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建等多领域合作。打响双创活动品牌“合创汇3.0”,针对区重点发展产业,与Plug and Play、创业黑马合作打造企业加速营和产业实验室;通过路演、参观、游学等方式,引导本地优质项目对接国内外高端双创资源,全年开展“合创汇3.0”主题活动4场、系列活动10场。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网上服务事项办理深度,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探索服务事项“一窗受理”,打造对接国际惯例的亲民营商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