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爱民
□ 李 超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这些都离不开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随着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部署和落实,越来越多的人才正涌向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施展才华,创新创业。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三里村陈邦友,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是一名退伍老兵,我的家乡与‘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相距很近,小岗村的新面貌给了我信心和力量,现在有乡村振兴这么好的政策,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和共产党员,我决心回乡创业,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奔小康。”陈邦友告诉记者。
一种信仰:入伍保家国,千锤百炼方显男儿本色
结实的身板,爽朗的笑脸。陈邦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棵挺拔直立的白杨树。在记者的印象中,军人应该是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但陈邦友除了刚毅之外还多了一分亲和,十分接地气。或许,这和他出生农村、投身军旅、努力创业的历程相关。
1974年,陈邦友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城关镇三里村。离这里不远,就是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凤阳小岗村。陈邦友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个陶器作坊,靠着自己的手艺将儿子抚养成人。生性活泼好动的陈邦友是小伙伴们口口相传的“重义气、讲原则”的小男子汉。从小,父亲对陈邦友的培养就极为严格。肩扛钢枪、保家卫国,这不仅是父亲对他的期望,也是他的人生梦想。1991年高中毕业后,陈邦友通过严格审核光荣入伍,成为首都北京武警某部的一名士兵。
陈邦友出色的军事素养和品行在新兵期间就逐步显现。由于综合表现一流,他被选入部队里培养基层班长的摇篮——“轮训队”,并在获得武警北京总队训练基地颁发的骨干集训结业证书后,直接成为班长。入伍服役的日子,对于陈邦友而言,是千锤百炼的宝贵财富。这期间,大到服务“七运会”,负责国外领导人访华安保任务,小到日常训练新兵、为中小学生军训指导……陈邦友对于上级交付的每一项任务都不打折扣圆满完成。他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表现连续多次获得“优秀士兵”“四会教练员”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到所在部队的通令嘉奖。一直以来,他在部队的大熔炉里锻造出了坚忍不拔的军人品质,以坚定的信念诠释着一名首都武警卫士的爱国情怀。
如今,当再度回忆起曾经的军营岁月,陈邦友无限感慨,话语中处处洋溢着荣誉感。他说:“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从军入伍对我而言,是这一辈子受用无穷的人生历练。军人的勇敢无畏、无私奉献,军人的责任担当、大爱情怀,都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正是从军生涯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是让老百姓竖大拇指的国家栋梁。”
在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经典镜头。即将退役的班长史今在临别之际,坐着连长的吉普车,恋恋不舍地绕着北京城,要好好看一眼“保卫了这么多年的首都北京”。1994年,陈邦友也在泪水中挥别军营和战友,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之路。
一段历程:爱拼才会赢,事业有成坚持不忘初心
由于在部队表现出色,陈邦友退伍后被安排到安徽宿州市教育局做专职司机,工作轻松待遇好,别人都很羡慕。可生性好强、不甘于现状的他却很快辞去了工作,决定自己去闯荡。和许多北漂一族一样,初入社会的陈邦友从打工做起,在北京开过出租车,到企业给老板做过司机,不怕苦不怕累的他逐渐展示出综合能力,也得到许多人的相助。很快,他就成为北京奥顿公司办公室主任。
在企业做中层干部,陈邦友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实现了人生的又一个小目标,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子女成双。此时的陈邦友可谓是人生赢家,而他没有满足于自己的小康生活,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父老。
早在陈邦友打工奋斗期间,他的好心肠就传遍了朋友圈。他在自身不富裕的前提下拿出3000元帮助曾经的初中同学王勇亮圆了大学梦;他为一个北漂的年轻人提供食宿,找工作。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成了家乡人值得信赖的“及时雨”,无论是对赴京求学、工作还是寻医问药的困境中的家乡人,他从不推诿敷衍,而是全心全意地帮助解决问题,竭尽所能地送出关怀。有人戏言,陈邦友在北京的住房成了家乡人的免费“招待所”,高峰时一度曾经住上了七八个老乡,而陈邦友自始至终甘之如饴。
记得2007年,陈邦友老家一位叫莹莹的花季少女不幸得了白血病,到北京求医。陈邦友二话不说,主动帮忙联系医院、安排食宿,还在钱财上“雪中送炭”。或许冥冥之中的大义情怀感动了上苍,当时北京某家医院正在做一款新药的免费试用,莹莹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在逐渐痊愈的同时也没有让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如今,莹莹已经大学毕业了,而对于陈叔叔的“救命之恩”,小姑娘表示将一生铭记在心。
“家乡哺育了我,部队教育了我。不能忘本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扶危济困是人民子弟兵的信仰,我所做的一切换成另一个人,大家都会去做。”陈邦友一如既往地谦虚和朴实,而在他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未解的心结,这让他在年过不惑之际,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回乡创业。
一个心愿:退伍不褪色,要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
“瞧,这就是我的家乡,临河而建,靠着铁路,多好的环境啊,可就是缺人才,缺项目,更缺致富带头人,老百姓怎么也富不起来。”在老家田间地头,陈邦友对村里的发展现状深感忧虑。
自退伍创业以来,陈邦友一直关注着和农村有关的方针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普遍好于乡村,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乡村,只剩下妇女、儿童、老人,产生了“空心村”,引发了子女教育、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陈邦友的家乡三里村,就是典型的“空心村”。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出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要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如今,我的家乡镇、村两级党委都在积极响应号召,鼓励回乡创业,这让我感到十分兴奋,也让我思考已久的一些想法有了用武之地。”站在三里村村委会的宣传栏旁,陈邦友兴致勃勃地畅谈起来。
“一人富不算富,村民富了才算富。”陈邦友对这句话感同身受。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特别是近年来,三里村逐渐发展成了城乡接合部,农村淘宝等新兴事物进了村,让曾经一直守旧的村子焕发了活力。但从全村发展来看,陈邦友认为,要使三里村真正振兴起来,必须有一个创业领头人站出来。
在部队期间,陈邦友带领的班就有“舍我其谁”的拼劲,这和他这位有着“英雄情节”的模范班长息息相关。2012年,陈邦友在安徽合肥创立了安徽中网安防工程有限公司,在安防、地产等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他迫切希望将自己的企业管理经验、资金、技术、项目、人脉等这些综合资源融入自己家乡的振兴发展战略中。
“我们村的环境和交通其实十分优越,村子沿河而建,连接火车站,特别适合建设码头项目。我自己在房地产开发、安防等方面,也有不少项目资源和人脉资源,特别是近期,我还在和几位事业伙伴一起对接新型养老产业项目,这些资源未来都可以用在我们村的建设上。”谈及三里村的创业规划,陈邦友有着不少新思路和新创意。
事实上,作为土生土长的三里村人,在家乡投资创业对于陈邦友而言,是人之常情。最疼爱他的祖母就葬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祖祖辈辈在这里开枝散叶。“谁不想自己的家乡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做了这个创业‘领头羊’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不过在我看来,只要是为了家乡好,只要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了,这个英雄,我愿意一直当下去。”
从乡村走入军营,再从城市回归乡村。退伍不褪色这句话对于陈邦友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在陈邦友的“英雄情怀”里,家乡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词汇。正是源自对家乡那份融入血液的爱,陈邦友始终不忘初心。“我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光荣榜上,我们三里村也能和小岗村一样,书写出最美丽的‘三里故事’,这就是我这名退伍老兵的新梦想。”开车返乡,行驶在高速路凤阳小岗村路段,陈邦友感慨万千。
(本文配图由陈邦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