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林爱民 文/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要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在政府报告中具体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62.5%提升至69.1%,建成区面积由174平方公里扩展至260平方公里,人口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管理不够精细,公共服务覆盖不够全面深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生活不够便利等问题日益凸显。”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长冯玉臻告诉中国改革报社记者,去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抓起,从城市环境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起,大力实施了便民、畅行、增绿、水清、文明等31个领域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四大班子领导包片负责,广大党员干部走上街头,与群众一起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全市掀起了一场深入持久的城市治理革命,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困扰市民生活多年的“疑难杂症”,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呼和浩特市特点、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治理新路子。
下大力气解决生活服务功能不全问题,努力方便老百姓生活。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去年一年新建厕所1136座,提标改造628座,沿街开放1321座,公共卫生间达到3085座,实现了500米就有一个公共厕所。便民市场、居家养老服务、精准物流送到群众家门口,公共自行车、立体停车场、垃圾收集利用项目建到了群众院门口,群众更加便利地享受到了公共服务。
下大力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努力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呼和浩特市重点整治了燃煤散烧、小锅炉、城市扬尘污染,蓝天比例达到73%,居省会城市第二位;1.7万亩城市绿化带基本成型,实现了500米见绿;整治68公里河道,城市水系实现了碧波荡漾;400平方公里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好山好水好风光融进了城市。
下大力气整治脏、乱、差,努力营造整洁有序宜居环境。街道机械清扫率达到80%以上,达到了“十净十无”标准,城市蜘蛛网、城市牛皮癣得到有效整治,233万吨垃圾运出社区,卫生死角基本“清零”。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早市夜市,流动摊贩有了经营场所,占道经营、店外经营杜绝。
下大力气办好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百姓更舒心。呼和浩特市重点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特别是水电暖入户管网全部升级改造,解决了158个老旧小区吃水、用电、取暖问题,道路、绿化、文娱等配套设施焕然一新,为100万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成立了市物业管理局,全市住宅小区实现基本物业“全覆盖”。建成了全区首个零工市场,农民工不仅可以在干净暖和的服务大厅查询用工信息,还可以享受用餐服务,农民工有了家的温暖。
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努力让老百姓出行更顺畅。呼和浩特市实施了疏堵保障计划,实施道路提升改造168条,重点治理了交通堵点、打通了微循环线路、交通指挥实现了智能管理。新增公交线路,开通了点对点学生公交专线,公交机械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9%。
下大力气消灭安全隐患,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安全。呼和浩特市重点实施了“厨房革命”,全市3.5万家酒店饭馆实现“明厨亮灶”。关系到少年儿童健康安全的“小饭桌”,全部实现了备案管理、规范经营。加快平安首府建设,治安视频监控实现联网,创造了累计309天无“两抢”案件的新纪录。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广大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更强了,进一步凝聚了草原儿女珍惜‘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正能量,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呼和浩特市第3次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市长冯玉臻告诉记者,城市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呼和浩特市将以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为新的起点,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持续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将整治内容再拓展、触角再延伸、标准再提高,全力打造畅通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安全城市、美丽城市、幸福城市,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一是全力治理城市拥堵。加快完善治堵机制,探索成立交通管理委员会,建立交通治堵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形成治堵合力。持续完善交通体系,加快实施瘦身后的地铁1号线、2号线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快速路建设,人均道路面积和快速路里程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加快“公交都市”建设,综合运好购置公交车辆、施划专用线路、开行学生专用公交等手段,努力将公交机械化出行分担率提高到60%以上。总之,就是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城市交通顺畅起来,市民出行不再堵心。
二是全力推进生态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力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加强大青山生态绿化整治,加快实施废弃地绿化等项目,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公园游园,实施居民小区拆墙透绿试点、小区庭院绿化等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努力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进园”,构建“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绿水环绕”的城市新景象,把呼和浩特市建成祖国北方的绿色明珠。
三是全力打造人文城市。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规划、设计、建设之中,体现到街区、建筑、景观之中,切实抓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全力打造一批城市特色街区、传统特色小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留住城市记忆,体现城市魅力。
四是全力抓好城市安全。以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切实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全面落实城市安全发展要求,加强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消防等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严格规范监管执法,提升市民安全素质和技能,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城市安全发展体系。
五是深化环境整治行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从群众最关心、最揪心的问题抓起,从城市环境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继续开展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将整治范围拓展至41个方面,并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深化。特别是要紧贴民生需求,下足绣花功夫,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常态化、长效化、精准化上补功课、做文章,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坚决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久战。
六是全力办好社会服务。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构建起10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各类保障标准进入全区乃至全国前列。加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方面产品供给,满足不同层次需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农民工参保、子女就学等政策,真正实现同城化待遇,让进来的人留得住、有保障。
“城市环境体现着城市文明,关系着千家万户福祉。呼和浩特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坚决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拿出更大决心、鼓起更足干劲,持续掀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热潮,努力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冯玉臻对呼和浩特市的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