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鄂尔多斯的新变革

“塞外煤海”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着力打造非煤产业,走出一条新时代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本报记者 于保明 黄金星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转型发展完美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至理名言。近年来,素有“塞外煤海”“温暖全世界”之称的鄂尔多斯市既依托传统的煤炭资源构建起形态多样的产业链条,更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到资源之外的领域,着力打造规模巨大的非煤产业。告别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进入新时代,地处西部高原的鄂尔多斯呈现出更加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对内蒙古寄予殷切嘱托,提出要走出“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传统发展方式,提出转方式“五个结合”的重要指示。这不仅为内蒙古经济转型发展“量身定制”了行动纲领,更坚定了鄂尔多斯市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几年来,鄂尔多斯秉持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原则,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整个发展历程在全国地级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极具代表性。鄂尔多斯市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实现产业基地化,在全国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立足于丰富的矿产资源,鄂尔多斯市主动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东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等重大战略,借西部大开发东风,推动能源产业实现了大发展。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探明煤炭储量2102亿吨,占全国的1/6;2017年销售煤炭6.21亿吨,其中销往内蒙古以外地区3.9亿吨。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之一,探明和基本探明储量4.92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2017年生产天然气234.5亿立方米,占全国的近20%,其中近80%输往京津冀等地区。鄂尔多斯已成为国家9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煤电装机已达1770万千瓦,通过建设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及配套电源项目,可再新增装机1460万千瓦;2017年发电869.2亿度,其中140亿度以上输往市外。

推进产业链条化,已成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鄂尔多斯市紧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要和大气污染防治需要,紧盯化工产业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布局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已成为国内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现代煤化工试验示范项目集中区,构建起了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汇能煤制气、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等项目拔地而起,合计煤化工产能已达1400多万吨,北控、华星煤制气、国电投烯烃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十三五”期间拟新建现代煤化工产能近700万吨、煤制气40亿立方米。

加快产业新型化,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活力。鄂尔多斯立足基础原材料优势,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引进精深加工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原材料工业换代升级。严格控制电石法产能扩张,改造升级与下游拓展并进,正在与乌海联合打造国内最大的氯碱化工产业集群;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多种技术路线成功中试,铝精深加工已开始启动布局;把握南方高岭土资源渐趋枯竭导致产业转移的机遇,艺术瓷、礼品瓷等陶瓷产业方兴未艾;以鄂尔多斯集团为龙头,“温暖全世界”的品牌更响、产业更兴。借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鄂尔多斯的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再次振兴。

聚力产业多元化,构建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鄂尔多斯实施了新兴产业链培育计划,华泰汽车、奇瑞汽车、久和风机、中煤煤机、京东方等项目投产并扩增产能,装备制造从无到有,蓬勃兴起;北京至鄂尔多斯直通光缆建成运行,全面参与了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率先在全国建成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应用平台;沙棘、螺旋藻等产业已跃居世界前列,正在发展以中蒙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市内5A级景区数量居内蒙古第一,年旅游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次;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天津港、天津物产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阿尔巴斯山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等地理标识产品走向全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体系。一批批新兴产业正在鄂尔多斯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真抓实干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春日的鄂尔多斯,天朗气清,绿意萌动,呈现勃勃生机。长期以来,心怀绿色远见的鄂尔多斯人,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现了地区生态环境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再到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样板,聚合了“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绿色精神。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绿色征程创造绿色之变。鄂尔多斯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沙地占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30年前的鄂尔多斯黄沙满天飞。经过30年的科学治理,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1/3披上了绿装,每年降雨量约310毫米,沙尘天气减少95%……作为目前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这组数字被世人称奇。2017年9月,在鄂尔多斯市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库布其模式”为世界荒漠化治理开出的“中国药方”被广泛关注,鄂尔多斯成为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的典范。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加强生态建设,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上世纪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上世纪70年代提出“林牧为主、多种经营”,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上世纪90年代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和立盟之本”。新世纪确立建设“绿色大市”发展战略以来,先后推行“禁牧休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三区规划”等措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7%,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0%以上。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治沙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光伏发电、沙漠旅游等产业化措施,实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提出了“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的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新跨越,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绿色发展引领绿色之路。作为资源型地区,鄂尔多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之路越走越宽。“十二五”以来,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大纲》,坚持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约束下发展产业和布局项目,建立了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最严门槛监管机制,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境内已无落后煤炭产能,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产煤大市基本不见煤;在役电厂脱硫、脱硝改造全部完成,新建燃煤电厂均采用60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空冷发电机组,并执行燃气轮机排放限值;PVC生产低汞化改造、电石炉尾气制乙二醇、化工项目废水零排放、高盐废水深度处理等一大批环保工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现代化、清洁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做优产业转型“加法”的同时,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减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十二五”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严格执行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全市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超过300天。按照以制度建设保障绿色发展的思路,依托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改革,出台了鄂尔多斯市首部地方性法规——《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条例》;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工作,编制了我国西北地区首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了“四条红线”划定工作。在产业勃兴的同时,鄂尔多斯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气更清。

过去的几十年,鄂尔多斯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这一抹绿的底色仍然不够浓重,由于“两个48%地区”的存在,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先天比较脆弱,需要倍加呵护。这就要求鄂尔多斯必须在倒逼中加快转型,在发展中保护美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历史上,绿色是鄂尔多斯最美的颜色;现在,绿色依旧是鄂尔多斯孜孜以求的底色。

开拓进取

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发展之路无止境,创新之路无止境。一直以来,鄂尔多斯人凭借着深入血脉的创新基因,勇于扮演“垦荒者”的角色,填补了一项项技术或产业上的“空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改革创新体系有了新构筑,焕发出新活力,集聚起新动力。

创新创业铸就事业之基,先行先试扬起远航之帆。

坚持依靠用好政策添助力。立足《国家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争取实施了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电力外送通道,批复了配套电源点建设方案。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新能源打捆外输要求,稳步壮大发展新能源产业。通过减量置换、兼并重组、优化升级等措施,积极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煤炭行业质优价高新态势。主动发挥资源杠杆效应,推动新上煤电、煤化工项目与现有煤炭企业联合重组,推动新增用电负荷与电厂联合重组,以增量调整促进存量优化。注册了“鄂尔多斯煤”国优品牌,建立了煤炭质量标准化体系,推行煤炭分级分质综合利用。与包头市联合申建了蒙西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转型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坚持依靠创新技术强动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羊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间接液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大唐国际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发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运行情况良好,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中天合创煤制烯烃均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项目能效、水耗、煤耗、排放等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先进值。伊泰集团控股中科合成油公司,专门开发生产煤制油催化剂,目前神华宁东等煤制油项目均采用其技术及产品。建立了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专家服务总站,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了紫荆创新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鄂尔多斯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合作建立了高分子材料产学研基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获批实施了国家清洁能源国际创新园,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园区已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基础。

坚持依靠优化机制挖潜力。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环境指标,已有100余户企业参与交易。与北京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16户企业已具备入场交易条件。全面完成市内水权置换二期工程,转换水指标9960万立方米;参与实施跨盟市黄河干流水权转让一期工程,获配水指标7970万立方米;探索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已利用矿井疏干水6400万立方米。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和棋盘井地区成为国家第一批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售电公司正在组建当中;棋盘井园区已实现微网运行,对电力改革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合作设立和落实产业转型发展基金15支,总规模近500亿元;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并运行平稳,自治区级及以下涉煤收费全部取消或停收。

坚持依靠强化服务增活力。“三去一降一补”全面落实,在内蒙古率先出台扶持工商企业发展降本增效措施,年均减免企业税费、利息费用80亿元左右,企业贷款平均利率维持在6.5%的低位,“助保金贷款”、委托贷款覆盖面不断扩大,帮助100户企业进入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年均节约成本约14亿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力推进“单一窗口”受理模式,基本实现“一站办好、全市通办、最多跑一趟”;积极推动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全面推行“二十八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实现全程电子化。建成覆盖市、旗、乡、村四级的政务服务网络,获评全国优秀政务服务平台。

坚持依靠开放合作拓空间。立足国家级煤电基地定位,建成蒙西至天津南、上海庙至山东两条电力外送通道,架起区域直连东部省市的“电力高速公路”。与呼包合作开展大用户直供电、电力多边交易等,保障供应呼包云计算、光伏组件等产业用电需求,共同构建电力洼地。“气化鄂尔多斯”正在加快推进,区域天然气管网建设步伐加快;“气化呼包鄂”已先期着手推进,未来将逐步实现“气化内蒙古”。围绕自治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鄂尔多斯至北京双路由光缆通道开通运营,与呼包共同组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与包头相向发展铝产业,达旗新长江铝业、蒙泰铝板带等项目逐步发展壮大,以准旗为核心,联动托县,正在构建煤电灰铝一体化铝循环产业基地。与包头共同打造西部装备制造基地,共享产业配套,共同开拓市场。与周边地市联手打造快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呼包鄂动车已开通运行,呼准鄂客运专线建成运营,包鄂西高铁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沿黄公路“一改高”项目即将完工,包茂高速包头至东胜段“四改八”项目开工建设,鄂尔多斯机场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四通八达的开放型交通体系已然成型。综合保税区获批实施,成为区域内第一家保税区,在此基础上正与呼包组团攻关,申建国家内陆自贸区。与天津、河北的港口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海铁联运”,简化联运程序,打造“内陆无水港”。对接包兰、临哈交通干线和满都拉口岸,实现了“通边达海”,在“中俄蒙经济走廊”占据了一席之地。不久前,国务院已经批复了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这又为区域合作发展加码添力。立足于呼包鄂榆城市群,鄂尔多斯座中四联,将在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城市群中率先突破,在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中引领前行,努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新时代昭示新使命,新要求呼唤新作为。鄂尔多斯正以坚韧沉着的定力、竞进作为的气势,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蓄力扬帆,踏着春天的脚步,再次出发!

(本文配图由鄂尔多斯市发改委提供)

2018-03-19 于保明 黄金星 “塞外煤海”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着力打造非煤产业,走出一条新时代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763.htm 1 鄂尔多斯的新变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