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军 尹道振
深圳公立医院从2017年1月起,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模式,将具体的“团购”工作交给第三方中介的药品集团采购组织(以下简称“GPO”),由其集中代理公立医院的采购需求,“带量”团购,利用GPO对药品流通市场的熟悉和专业优势,在保障药品质量和保证供应的同时,也降低了药品的价格。
完善机制优化结构
深圳市在GPO的探索中,政府虽然放权,但仍然承担着监管的功能。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改革模式,以市政府及市卫计委制定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和有关规则,遴选出集团采购组织,以医院低价药、短缺药、急救抢救药和金额占比前80%的用药目录为依据,形成“团购”目录。创新采用“双专家评审制”,分两步走:初审,GPO先根据采购方案组织谈判议价,再由研发、生产专业人员和专家团队组成专业评审组,对谈判组初步工作结果进行评审,评议形成拟成交结果提交给卫计委;终审,由卫计委从全市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组成专家评审组,对GPO提交的拟成交结果进行评议,对最终成交结果予以确认,为采购把控质量关。
目前,深圳市已初步完成 《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目录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规定(试行)》修订工作,未来也将进一步完善药品集团采购改革模式。深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于试点期内,与国内权威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药品集团采购工作模式和价格谈判机制评估工作,对药品集团采购平台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完善现有采购模式和价格谈判机制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建议。
在采购方案中,专家依据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和保障能力等维度对药品质量进行打分,再加上价格分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质量分占了总评分的60%。这也意味着采购药品不“唯低价论”,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价,兼顾深圳市医疗机构临床以及患者的用药习惯。
通过前期调整,目前在确保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自主权上,深圳对药品采购平台的选择不作强制性限制,允许公立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药品价格等因素自主选择委托GPO或在广东省平台采购,扩充采购渠道,促进市场竞争。而在确保药品生产企业自主权上,深圳也允许药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现有GPO或其他采购平台向深圳市公立医院销售目录内药品。此外,在确保选择药品配送企业自主权上,则由药品生产企业制定和公立医院选定药品配送企业,以确保药品生产企业选择确定配送企业的自主权。
目录瘦身患者受益
2017年1月,第一批采购目录的药品完成采购并上线供应,共486个品规,以市场上长期短缺购买不到的低价药、急救抢救用药、妇儿专科用药为主,目的是保障供应。而在5月,第二批采购目录的药品完成采购并上线供应,共1159个品规,以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以及基础输液为主,目的是降价格。这批药物用药金额大、生产厂家多、需要重点降价,覆盖了全市公立医院采购金额排名前80%的药品。
在试点GPO之前,深圳公立医院药品原采购渠道中标药品数量上万种,而公立医院常用药品仅1000多种。由于同一药品可选择的厂家繁多,不仅造成同一种药品的采购量分散,而且给医药代表变相促销留下了巨大空间。此外,各医疗机构在以往采购渠道上单独下单采购,每月竞价一次,造成单次采购量分散,难以形成“量价挂钩、以量控价”的能力。
在试点GPO后,药品价格的降低是最直观的变化。例如深圳集团采购目录内选用的某常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原先的价格为31.90元/支,现在价格为16.83元/支,降幅为47.24%;某口服消化系统抗肿瘤药,原先的价格为37.81元/粒,现在价格为22.25元/粒,降幅为41.15%。
作为降价药的“主力”,第二批集团采购目录内的药品降幅较大,综合降幅为22.57%。其中,两个生产厂家以上的竞争性强的品种降幅47.45%,抗感染类药品降幅36.4%。根据测算,通过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预计全年为深圳市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除了降价外,对于鱼精蛋白注射液、人纤维蛋白原、人血白蛋白等市场短缺且很难采购的保障性药品,GPO也提前储备,解决了困扰医院多年的短缺药问题。以抢救药盐酸洛贝林注射液为例,深圳月用量为57盒,而GPO则提前储备600盒。此外,去年4月某患者服用农药自杀送到深圳市南山医院抢救,抢救急需5mg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该药品在多地药品采购平台都是缺货,但由于GPO提前保障供应早已备货,紧急供应挽救了患者。
虽然药品总体价格有所下降,但在市民实际看病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感受也有不同。总体来说,对于慢性病、肿瘤等患者来说,药品降价幅度较大,“看病便宜了”的感受也更深刻。以慢性乙肝病人为例,如果服用博路定,在以往采购渠道中,每盒价格为208.67元,一年下来药费为10850.84元,而该药品在GPO采购目录中价格为175.68元,一年下来可以为患者节约1715.48元的药费。如服用国产厂的恩替卡韦,则一年的药品费用由5025.8元,降低为1419.6元,节约3606.2元。
除了慢性病外,对于手术用药、肿瘤治疗来说,药品降幅也较大。以肿瘤药物乐沙定为例,在以往采购渠道中,价格为每支2491.03元,GPO采购目录中,每支价格则为2101.19元,便宜了389.84元,以一个疗程6支计算,为患者节省了2339.04元。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该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医院10月门诊次均药费128.52元,比2016年同期152.64元下降24.12元。住院人均次药费3747.77元,比2016年同期3978.37元下降230.60元。
“在实际就诊过程中,一些慢性病患者大多喜欢使用自己习惯的药品。所以,即便目前公立医院通过GPO采购药品,但如果患者习惯使用的药品不在GPO采购目录内,还是要通过其他平台购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吴建龙说:“解决市民看病中药费高的问题,不单单要从采购方面降价,还要健全药品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市民合理用药,让降价药能够得到更多的使用,真正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降价的背后,还有对“虚胖”的药品目录的“开刀”。品名多、剂型多、厂家多、价格乱,是造成药品招标采购越招越贵,药价降不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以GPO采购目录中828个通用药品为例,在以往采购渠道中,对应2451个品规、40个剂型,而在GPO采购目录中,则瘦身为1645个品规、21个剂型,分别瘦身32.9%和47.5%。
截至目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比已降到27.04%,共有61家公立医院加入GPO平台,每周采购金额已超过1亿元。而在近期,深圳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和市人社局印发了第二阶段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相关措施。
药品团购医患双赢
药品总体价格下降,有利于优化医院收费结构。
“通过降低药费,就可以为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医疗服务价格较低,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实际付出。腾出的价格空间一部分直接让利给患者,一部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必将也提高患者就医的获得感。药品价格的下降不仅仅在于用药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其为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腾笼换鸟”提供了空间。
“通过这样的调整,一方面医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另一方面,患者少吃药,少做检查,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也将为患者减少经济和身体的负担,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是一种共赢的结果。”业内人士分析道。
除了在为医疗改革“腾空间”,通过药品监管平台也为医院之间互相学习,提升医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每个医院的专业特长不同,有的儿科强,有的则心内科强,通过药品监管平台,可以了解各医院之间彼此优势科目的用药情况,这样对于提升自身用药水平,也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有关人士说,如果这样的方式成为可能,未来也将有利于促进深圳总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深圳公立医院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药品集团采购,通过“团购”的方式,降低了药品的价格,为深化医疗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文图片由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