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报道

完善指标体系 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

□ 本报记者 徐 赟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把GDP增长预期目标定在了6.5%左右,并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一指标作为预期目标,以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这些指标的设定,体现出了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考虑。

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落实很关键。从地方层面,如何更合理地看待GDP这一指标?如何完善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在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

记者:在完善指标体系方面,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白重恩: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动力,与对地方的考核关系密切。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引导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挥棒”也要相应地转变。

我的建议是,考核指标要强调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考核和管理;重视居民和企业的主观感受等。

记者:考核指标强调居民消费和收入增长的考虑是什么?

白重恩:对地方政府考核 GDP,以及投资等与之密切相关的指标,目前占比较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建议用居民消费增长替代上述指标。

一方面,居民收入跟GDP有密切关系,考核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GDP的考核,这是可以替代的原因。从指标设计的角度,制定出这个指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另一方面,它又跟考核GDP有区别。考核GDP,有的地方可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来追求增长。如果把居民消费作为考核指标,则既能激励地方发展经济,又会抑制过度重视投资与短期增长而忽视民生的倾向。

记者:从长期来看,完善考核指标对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有什么好处?

白重恩:有些地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持续,对效率提升也有影响。

一方面,有些政府主导投资的出发点不是市场需求,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短期的增长目标,这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潜力。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计入GDP,地方政府很有动力。但从需求角度看,它的利用效率可能不够高。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一些市场主导的投资效率比较高,如果不充分发挥,就有可能造成整体效率下降。

还要关注一点,与地方投资增长相关的债务问题。

根据我的研究,考核消费指标,一方面能给居民带来福利,另一方面有助于经济形成良性结构,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如何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和债务管理?

白重恩:以前,我们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注重GDP增长和财政收入,而不考核债务,甚至不知道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少?所以,需要从制度上把地方债摸清楚。

一个做法就是要求地方制定资产负债表。否则,无法考核资产,也无法考核债务。如果没有这两方面的考核,只考虑当期增长,那地方政府自然尽可能多借债,把当期增长做上去。

如果不考核资产,地方政府就有可能把优质资产通过一定方式融资、变现,成为“流量”体现在GDP里。但这部分资产的增值,以其他资产的贬值为代价,存量资产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

考核资产和负债,有助于厘清资产和负债、新资产和旧资产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从源头上遏制住过度举债、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

记者: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为地方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白重恩:各地方越来越重视发展环境的改善,更多的是“软环境”方面。比如,优化营商环境,给市场更多配置资源的空间,激发市场活力;重视人才机制,加大对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重视地方人居环境等。

总的来说,我认为要更加重视企业和居民的主观感受,将之纳入地方考核的指标体系。客观指标有它的好处,但也存在不足,主观指标是待完善的方面。

同时,为地方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很重要。一方面,指标要完善,但又不能太多,要体现重要性,抓大放小。另一方面,宏观调控要注重协调性,对于地方面临的一些政策规定相互掣肘的问题,要有协调解决的途径。

2018-03-16 徐 赟 ——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518.htm 1 完善指标体系 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