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馨
今年春节,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诗《苔》在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破土重生。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奇妙碰撞令人耳目一新,再次点燃了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
近年来,传统文化席卷包括综艺、图书、教育、影视在内的各类行业。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该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既体现了文化自信,也证明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人的一种自觉意识。
文化综艺“润物细无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朝诗人袁枚这首“孤独”的小诗,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经由来自乡村的师生质朴演唱,一夜之间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无独有偶,《明日歌》《将进酒》等多首观众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在“和诗以歌”的形式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作为央视春节假期推出的一档全新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采用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诗词文化中融入时代和流行元素,重新激活传统诗词生命力的同时,收获了一众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肯定,豆瓣网上的评分高达9分,不少网友都表达了对该节目的极大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经典咏流传》这类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给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一种中国式的解决途径——以跨界创新的节目模式、丰富多元的表现内容,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格局的价值引领。“这一年多来,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虽迎来了迅猛发展,但是‘益智答题’和‘朗读诵读’占据了很大比例,市场跟风严重。当我们翘首以待文化类节目在资源、品类、形态上实现更多突破时,这类文化综艺节目及时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文艺美学标杆,在音乐美学和诗词美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冷凇说。
纵观这两年的电视荧屏,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浸润大众的心灵: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让人们重新捡起书本,加入吟咏背诵的大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经由《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得以广泛传播;国家级文物借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变身新晋“网红”……
梳理这些节目,能发现一个共通的规律:制作者将诗歌或名篇与媒体、文化、新技术有机结合,并借助大批流量明星和名人来增加节目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这些电视人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传统文化展演、教育、传承和创新之路,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示范。
然而,在传统文化热潮之下,也暗藏隐忧,有专家认为“诗词、阅读类文化综艺扎堆上马,越来越多性质雷同的文化综艺霸占荧屏,难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对此,《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认为:“社会大众原以为传统文化在走下坡路,现代人语言变得直白粗鄙,但节目却让观众看到一群热爱诗词且懂诗词的选手。这不仅重启了人们对文学的兴趣,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的自信。”
千年“诗意”扎根生长
借助文化节目的高收视率,相关图书将节目的视听感,转化为情感和思维并重的阅读感,同样激发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热情。
在北京一家书店内,记者看到多个标注“古代诗词”的书架,林林总总百余本书吸引着读者留恋驻足。据该书店工作人员介绍,自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热播之后,前来查询购买诗词读本的读者大幅增加,其中不少是学生和家长。
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她告诉记者,孩子特别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看完还会主动查找、学习相关的诗词,为此她已经为女儿买了《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多本诗词读本。此外,刘女士直言,现在诗词读本种类繁多,而且一直在推陈出新,作为家长,在挑选诗词读本时有时候会很为难,不过她最关注的还是书籍的趣味性和准确度,所以她比较青睐名家名作,当然,如果能有专业建议就更好了。
记者调查发现,中华书局的《中国诗词大会》出版后受到读者极大关注,一年来销量达到四五十万册,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经典选注本一再脱销。《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诗的八堂课》《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等传统文化图书陆续闪亮登场,各类诗词文化日历销量喜人,令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传统文化的“铁杆粉丝”。
除了纸质诗词读本之外,相关的手机APP和游戏也一度成为热门,如“诗词大会50句挑战”“挑战古诗词”等闯关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刘女士就为女儿下载了不少诗词赏析和学习类的手机APP,“这些APP选取的诗词、古文比较浅显易懂,结合成语接龙、成语字谜、游戏闯关等趣味形式,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当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罩住全球时,人们曾忧虑国学传承之难,然而,如今种种迹象显示,传统文化经典正借助不同的平台载体,以各类别出心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那些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的“诗意”在今人的内心深处扎根生长。
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
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如果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我们如何建立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幸福感?正如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于文化先辈的众多文学经典,来自于无处不在的历史存留的古迹,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原因,是我们能自立于世界的根本。”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建议,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功夫,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事实上,无论是大众对高质量文化节目的热捧,还是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热情,都能看出传统文化正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而《经典咏流传》再一次证明,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古人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也必将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