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子蕊
2017年,四川遂宁市以同比8.3%的高增长速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8.06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9家,高新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突破500亿元。
遂宁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驱动发展,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科技创新铸就了全市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制度创新激发科技产业活力
临近春节,遂宁市英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依然十分忙碌。自去年8月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打造的“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遂宁分室运行以来,研发团队成员目前已超过百人。
英创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艾克华说,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公司每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德国等国际市场,还进入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采购名单,全年产值4亿,出口值7000余万元……
近年来,一批以英创力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之所以能如此快速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遂宁市强力的政策和制度创新。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工程,遂宁广天电子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上榜“2017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制定政策从多种渠道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遂宁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四川(遂宁)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中心;先后推出“遂心·税易贷”“蓬城·税金贷”等信贷产品,全年向54户企业提供银税互动贷款2.2亿余元;设立10个“创贷快车服务站点,向创新创业群体发放助创信誉贷款超过5000万元;还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专利入股、质押、转让、许可等方式促进专利实施获得收益,专题研究并推动专利质押融资工作。
最强大脑成就科技“小巨人”
“针对人造云母块颗粒料与片状云母料不能分离问题,专家们通过实验和分析,用新技术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仅此1项,企业每年可直接产生经济收益150万元。”
自去年7月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以来,位于遂宁的四川雷得云母有限公司得到了专家团队的科研服务,总经理杨梁栋决定今年加大合作力度。
“要培养出精神抖擞的科技‘小巨人’,首先要给‘小巨人’装上最强大脑。”遂宁市科知局局长胥晓兵说,近年来,遂宁大力推进“1+7+N”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市级领导与专家人才“一对一”联系服务、为高端人才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务、开展系列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为“小巨人”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充分保障。
目前,四川石墨烯应用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大遂宁电子信息研究院、西科大遂宁工业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新型研发机构落户遂宁。截至2017年年底,遂宁在沪深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工业企业6家;全市“军民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城市的科技“基因”进一步深化,赛伯乐双创中心等孵化平台孵化企业200余家,激发了全市创新创业激情。
知识产权保护催生丰硕科技成果
“拥有芯片制造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专利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回顾近年来的发展,四川广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彪对科技成果转化感触很深。
与之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四川之江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据称,该公司目前共有34项专利,其中“二氧五环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优秀奖,科技成果转化让公司近年来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利税1018.35万元。
五年来,遂宁累计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80余项。3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67个研发平台、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高速运转。威纳尔特种电子拥有的0.13毫米超细镀钯铜线技术是国内唯一、全球第二;英创力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及研发技术全国第三;雪莱特成为7个行业标准制订者。四川遂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遂宁工作站等成功组建。
2017年,遂宁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专家评审。全市专利申请量22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63件,同比分别增长23.52%、12.38%;实施专利技术1498项,新增产值51.84亿元。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为8423.2万元,同比增长82.64%,增速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