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林 程一凡
□ 本报记者 李凌晨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大竹县,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徜徉竹乡大地,尽显一派忙碌的景象:在该县庙坝镇寨峰村,一片片桃林的枝头花儿已绽开了骨朵,周边的农户开始准备迎接一年一度桃花节游人的光临;月华镇玉皇庙村的稻农们看着撒播的糯稻种,期待着今年有个好的收成;川主乡铁佛村的村干部们召集了全村所有贫困群众,请来技术人员耐心讲授中药材种植知识……
这个春天,大竹县百万干群正用实际行动践行决胜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的庄严承诺,奋力书写“共筑全面小康梦”的精彩华章。
过去的一年,大竹县脱贫攻坚成绩斐然。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群保持决胜架势,下足“绣花”功夫,顺利退出贫困村20个,减少贫困人口20,21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6%。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522人,“三三三”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成功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大竹现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国家发改委核查,得到国务院和四川省领导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双靠近三融合”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经验在四川全省推广。
2018年,围绕“省定贫困县摘帽、32个贫困村退出、19,716名贫困户脱贫、6.7万余名已脱贫人口不返贫”的目标任务,百万竹乡儿女步履铿锵,奋力前行,续写脱贫奔康新篇章。
挪出穷窝斩穷根
新家园里宜居又乐业
“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能找到‘另一半’,一起把家里的日子过得更红火。”1月16日,在大竹县月华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直未婚的贫困群众张均,刚从镇上的醪糟公司下班回家。“从山上搬出来后,一个月就能收入好几千呢”,如今有新房有工作的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张均只是大竹县享受易地搬迁贫困户中的一个缩影。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时候,搬迁就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从“穷窝”搬到“金窝”,改“穷业”换“新貌”,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在2016年~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大竹县坚持“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原则,使95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过上了宜居乐业的新生活。目前,全县共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44个,实现就近就地就业814人。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安居”,在场镇“就业”,大竹县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采取“点”镇融合、“点”园融合、“点”业融合三种方式,“量身订制”致富路子,规划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迁入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年近中年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搬迁后,政府根据他的情况,与鞋业公司协商,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针车”在他家。刘祥实现“家中”就业,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在大竹县,像刘祥成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不在少数。全县实施了11个“点”镇融合安置点,有385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当地就业,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同时,发挥东柳机电轻纺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园区的带动作用,通过“送就业到家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539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脱贫攻坚,产业先行。大竹县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挥东汉醪糟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起“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提升香椿、糯稻、苎麻、白茶等主导产业发展成果,重点培育小龙虾养殖、名优水果种植,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旅游,带动全县9524名易地搬迁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特色产业做支撑
培育助农增收新动能
脱贫,没有产业带动不能实现。贫困地区增收难,难就难在无产业支撑。只有以产业扶贫培育他们自身造血功能,才会使其产生活力,从而带动整个“肌体”发展壮大。
“2025斤,506块钱。”2月26日上午,在大竹县四合镇先进村榨菜收购现场,11组贫困群众王路花正站在自家承包地边清点着刚卖给榨菜收购商的钞票,一脸喜悦。“我种了8分地的榨菜,种子是政府出,现挖现卖,不愁销路,这个账算得过来!”
为探索助农增收新渠道,四合镇采用“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创新实施“订单产业化扶贫”,促发展、减风险、保收益。2016年,四合镇联合重庆涪陵榨菜公司在先进村发展榨菜种植产业,采取立体农业发展模式,秋季在塔罗科血橙基地套种榨菜,并进行订单收购。2016年,种植面积150余亩,亩产2000余公斤,农户直接收益15余万元;2017年,种植面积增至300余亩,增收30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脱贫帮助贫困户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产业发展既需要紧贴市场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大竹县不等不靠,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风生水起。
“村里办的桃花节,门票卖了几十万元,一个卖小吃的摊点,一天营业额过万元!”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就发生在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2017年桃花节开幕第二天。
围绕“万亩秦王桃示范片”举办的桃花节,如今在庙坝镇寨峰村已是第十届,每年3月中旬开幕,前后持续两周左右。桃花节给城里人带来的是好耍好玩,给村里人带来的却是天天进腰包的“真金白银”。“去年桃花节,当地村民共摆设80多个摊点,最少的一天营业额也超过1000元,所有摊点营业额超过了20万元。”寨峰村党支部副书记冯永平说。
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长久保持农村繁荣稳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近年来,大竹县紧紧围绕香椿、糯稻、苎麻、白茶“四张名片”,稳步做大规模、逐步扩大优势,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2017年,全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484.5万元,用于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全县70个贫困村建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6.7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44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78万亩,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800亩,优质药材、食用菌等生产基地4900亩,优质水产养殖面积4900亩。全县9295人依靠产业发展脱贫。
机制创新破瓶颈
村集体贫困户“双收益”
2月3日,大竹县川主乡铁佛村第一书记付振堂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到来,他从外地引进发展的250亩丹参丰收了。在近一年的种植期里,他像孕育生命一样,精心守护着铁佛村脱贫致富的希望。
“17,893块钱!”种植大户杨贵志点着手中的钱激动地说。他家共挖出近4吨丹参,由中庸药材公司按照中江集体的最高市场价格进行现场收购。
去年以来,大竹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增收模式,通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股权量化、开展“感恩奋进”教育等一系列成功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和贫困村鼓起“钱袋子”,全县退出的2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85.56万元。
“怎样才能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形成快速、持续脱贫致富的动力?”这是摆在大竹县李家乡大湾村第一书记刘磊的一个核心问题,他开始从机制上深入思考。
在对口帮扶单位四川省法院的指导和帮助下,大湾村建立起“1+N+1+X”合作经营机制,即“1个专业合作社(或经营业主)+N个贫困户+村委会+各种金融扶贫政策”,在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借助市场的力量,将“输血”变为“造血”,为精准扶贫注入“内生动力”。2017年,大湾村仅“黑山羊”养殖项目就带动每户贫困户增收900元~100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00余元。
“我在核桃基地里占了3股”“我家也有2股”……1月16日,大竹县清水镇高巩村二组贫困户蒋文成,一脸喜悦地和一起在基地里干活的工友们聊着。现如今,“活了一辈子,没想到现在还能当上股东,还有分红。”成了众多贫困群众的共同感受。
“让贫困户当上产业发展的股东!”2017年,大竹县积极探索“股份制扶贫”新模式,利用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村集体资产等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并将其折合成“产业股”,强化股权配置,在农业企业、贫困群众和村集体之间建起有效的利益联结。随着产业股份本身的发展,再借助市场的力量,真正实现“输血”为“造血”,开启脱贫致富“滚雪球”式发展,消除脱贫返贫现象,保障了贫困群众和村集体长期稳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