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风采

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鹏路径

——深圳市大鹏新区打造“生态特区”纪实

生态文明建设完好地保护了大鹏半岛的青山、碧海、蓝天

□ 尹道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鹏新区是深圳市的“生态特区”,近年来在广东省、深圳市的领导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地区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促进了社会质量的稳步提升。

坚守生态文明建设使命

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鹏行动

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大鹏新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地区实施保护,其难度远高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需要有敢于碰硬的勇气、改革攻坚的魄力和博弈市场的智慧。唯有坚守才能担起这份责任,履行好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新区的历史使命。特别是面对深圳新一轮发展机遇和辖区群众强烈的发展诉求,如何守护好大鹏半岛的绿水青山,不仅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还要有“有所得有所不得”的担当,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

深圳市大鹏新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区、保护优先,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资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维持在76%以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一类标准。正是果断摒弃“保护与发展对立”的单向思维,舍小利谋长远、舍局部谋全局,大鹏新区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保护了一片弥足珍贵的“绿肺”,为大鹏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进新时代,大鹏新区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守护好深圳的“生态基石”。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严格守护好大鹏半岛的“绿水青山”。通过严守生态底线、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推出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积极推动大鹏半岛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大鹏半岛陆域和海洋生态红线,加快推进“多规融合”,在坚守面积达222平方公里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系统协同城市蓝线等规划,严格执行核电控制线、海岸线保护带等相关法律法规,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约束,探索实施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寻找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加快国家级海洋公园、深圳海洋博物馆、新区海洋珊瑚博览馆、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裸露斑块复绿,强化海洋生态保育和沙滩管理,实现区域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增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力争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一流生态城市水平。

建设生态资源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资源环境数据整合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和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以一流景区标准打造高品质的城区市容环境,努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力争2030年污水集中处理率100%,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近岸海域一类水质100%。

打造为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示范工程的项目,如生态社区、绿色学校、新型产业园区、智慧生态城区、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海绵城区等体现“绿色发展”的示范项目,努力形成大鹏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品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谋划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大鹏方案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命题,是实施绿色发展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要回答这一命题、落实这一主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新发展理念,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观念。只有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实现加快经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鱼与熊掌兼得”,才能发挥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鹏新区坚持绿色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空间的规模优势和产业的后发优势,推动“生物、海洋、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及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岛一区”),努力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在累计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过建区之初工业企业总数的65%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5.8%提高到69.2%;引进中高层次和紧缺人才1566名,其中诺贝尔得主2名、院士6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国家级领军人才9名。深圳国际生物谷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其坝光核心启动区已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聚集了近百家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及海洋生物企业,集聚效应明显。新兴绿色产业的崛起,有效破解了新时代的发展矛盾,带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实现了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迈进新时代,大鹏新区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与生态高度融合,加快社区集体经济绿色发展。确立生态资源有价、环境容量有限、使用环境有偿的产业引导政策,进一步健全产业“正面清单”制度,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监管与退出机制,坚决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将“生物、海洋、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力争建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发展典范区。

社区是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主战场”,社区群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加快推进集体经济绿色发展,在“保护”中满足群众发展诉求、改善民生,才能促使群众自觉保护好“绿水青山”。通过“一区一策”精准施策,引导股份合作公司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项目,参与到生物、海洋、旅游等高端、绿色产业中,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民生质量中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使新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强烈、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勇当制度创新先锋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鹏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建设是关键。制度是规范行为的规章或准则,唯有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更好的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鹏新区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牛鼻子”,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通过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大鹏新区积极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担当深圳生态文明建设“开路先锋”,率先编制《深圳市大鹏半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2020)》,成为深圳首个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实施的区级改革方案,推出的34项改革举措有16项属全国先行先试,率先成立“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实现了生态资源和国土空间资源全覆盖的执法监管体制。“编实”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行领导干部生态审计、创新实施生态补偿、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探索与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迈进新时代,大鹏新区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攻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求,加快推进《大鹏新区条例》立法,明确大鹏新区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任务,对正在探索推进改革的领域,进行前瞻性规定,为进一步改革创新预留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全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勇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率先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完善治气、治水、治污、治海、增绿等方面的制度,加快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下一步,大鹏新区将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制度、社会共建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加快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力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先行区。

2018-03-15 尹道振 ——深圳市大鹏新区打造“生态特区”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398.htm 1 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鹏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