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两会报道

筑牢民族地区生态屏障 让北疆风景更亮丽

——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政协主席任亚平

□ 本报记者 于保明 黄金星

“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春节前夕考察内蒙古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积极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是百姓内心的期盼。如今,内蒙古这道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了吗?内蒙古天更蓝、水更绿了吗?对此,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政协主席任亚平。

记者: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内蒙古在筑牢民族地区生态屏障上有着怎样的责任和任务?

任亚平: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屏障区、自然灾害易发区。全国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107万平方公里分布在5个自治区以及25个自治州。以内蒙古为例,全区有3.73亿亩森林,大兴安岭林区主体在内蒙古境内;有13.2亿亩草原,超过全国草原面积的1/5;有百公顷以上规模的湿地6400万亩和全国最为丰富的湿地类型;是辽河、嫩江等水系的水源地,是保护华北东北、拱卫京津的天然生态屏障。国家和内蒙古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到全区的86.9%,相当于祖国正北方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主要承担生态功能。生态环境脆弱也是民族地区共有的特点。比如,内蒙古水资源量仅占全国1.95%,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35毫米~550毫米,蒸发量1000毫米~3000毫米;分布着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中度以上脆弱区域占全区的62.5%,内蒙古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记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内蒙古在生态方面有了怎样的改善?

任亚平: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重托,坚持把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国大局高度和保障民生福祉出发,持续有力加以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迈出坚实步伐。内蒙古全区70%的面积划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了林业生态“四条红线”(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红线)、8.8亿亩基本草原和9330万亩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水资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覆盖全区。率先出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保护绩效评价、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目前,生态整体恶化趋势缓解,局部地区(治理区)明显好转。

记者:生态建设道阻且长,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筑牢之路又将如何持续?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

任亚平:从当前情况看,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基础还不稳固,正处在好转与恶化的相持阶段,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弱化,资金投入只可增加不可减少,支持政策只宜延续不宜中止。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以内蒙古为例,目前尚余255万亩严重沙化耕地、以及历史上开垦的1127万亩非基本农田未列入国家退耕规划,还有十年前第二次土地调查认定的部分基本农田也沙化严重,急需退耕。建议国家将以上类型耕地分批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并按现行工程补助标准予以补贴。

二是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以内蒙古为例,国家每年安排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500万亩、114万亩和154万亩,均为规划任务量的1/2,建议国家足额安排。

三是建议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补偿标准。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按照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要求退出的企业给予奖励补偿和安置补助。

四是建议完善能耗和污染指标分配方式。对能源生产与消费区域实行差别化节能减排考核政策。

2018-03-15 于保明 黄金星 ——访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政协主席任亚平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20384.htm 1 筑牢民族地区生态屏障 让北疆风景更亮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