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全永平
在“2017中国区域投资营商环境榜”上,福建省漳州市位列十强;2016半月谈社会发展研讨会上公布的“2016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名单中,漳州也榜上有名。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成为漳州这座城市最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如何通过探索城市与乡村统筹、生态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得?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漳州市市长刘远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讲述了漳州这座生态之城的“发展经”。
生态环境“高颜值”
去年初,漳州将由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湾湖、南湖和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组成的“五湖四海”项目建设作为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补齐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短板,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建设目标。
“在推进‘五湖四海’工程建设中,漳州践行的是‘生态+’理念。”刘远表示,“生态+”理念,具体而言是综合考虑多种效益,通过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民生、生态+城建等,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漳州“五湖四海”的建设,充分贯彻了“生态+”的发展新理念,这成为漳州市吸引项目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至今,“五湖四海”周边已吸引43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67亿元。
刘远进一步表示,漳州以“生态+”引领城市发展,围绕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标,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提升,持续深化“生态+”模式,延展“生态+”效益,推动“生态+”向城市、产业、园区、旅游等全领域嵌入,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同时,漳州集成打造绿城、花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又好又快推进“五湖四海”“芗江水岸、龙江观竹”生态项目、达达通绿道等建设,有机串联江、湖、山、园、城,形成“一溪贯五湖四海,两山接千年古城”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各地建设一批“生态+”示范项目,带动全市形成“城中有湖、城中有林、城中有花”的新格局。
经济发展“高素质”
据了解,近年来漳州突出实体经济,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漳州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分行业出台扶持政策,力争石化产业产值400亿元以上、食品产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产业产值1200亿元以上、钢铁及钢铁制品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合计400亿元以上。
漳州实施“五新”工程,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例如:漳州推进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敦煌网等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壮大数据经济。
同时,漳州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聚力做强若干经济增长极。漳州市重中之重抓古雷,更加注重环保、安全、质量和效益,着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建设古雷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
此外,漳州还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漳州主动适应需求变化,创新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新主体,加快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策划旅游套餐,打造精品线路,打响“清新福建、花样漳州”品牌;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颐养之城”,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打造一批以生态养生为特色的健康服务示范区。
据了解,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漳州将持续扩大投入,让农村更美。实施基础设施惠民工程,完善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乡村建设;重视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加快农村裸房整治和危房改造,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推进农村建设“双百”行动、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现农村污水处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全覆盖,建设更多美丽乡村;深化农垦国有农场、国有林场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乡村文化兴盛。
刘远表示,他们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起来,持续深化“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抓牢抓实增长点,奋力赶超作贡献,一二三产齐发力,重中之重抓古雷,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富美新漳州建设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