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伟
看中国雄鸡版图,东北昂首挺立,地位举足轻重。战争年代,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走在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途,东北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振兴战略产生“虹吸效应”
大连长兴岛,中国长江以北第一大岛。海岸边不远,矗立着一座四五层楼高的巨型罐体——这是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原料“中转站”。一年后,岛上崛起一座年产值3000亿元的世界级石化产业新城。从太湖之滨来到渤海湾畔,总投资740亿元,恒力石化这家世界500强企业为何青睐于此?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是我们企业的历史性机遇。”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庆国说。这是国家战略产生“虹吸效应”的一个缩影。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日前对外发布,擘画了未来15年东北振兴蓝图,强调要像抓“三大战略”一样,持续用力,抓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东北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彰显了东北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说。
国家大计,寄予厚望。从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习近平总书记三下东北,足迹纵贯白山黑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到东北三省代表团,共商振兴大业。
是什么让总书记对东北念兹在兹,倾注心血?有人说,东北集聚着一批“大国重器”企业,无可替代;东北是国家农业的“压舱石”,开放的“新高地”,事关全局;有人说,经过上一轮振兴,东北经济迈上新台阶,但当前下行压力增大,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令人揪心。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东北振兴进入关键节点。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带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决策,为老工业基地浴火重生打开了历史之门。
“剖析症结一针见血,对症下药及时精准。”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持续走低,在这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东北发展拨开了层层迷雾,注入了强大信心,指明了前进方向。由此,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密集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等连续发出,以组合拳的方式向市场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虹吸效应”引发理念蝶变
思想上能否破冰,决定着行动上能否突围。对东北来说,理念之变,就像是一场革命,涤荡着计划经济的残留,为前进清扫最顽固的障碍。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国一重集团。这家始建于1954年的大型国企,2016年之前连年亏损,在证券市场上沦落到“ST”的境地。2017年1月~7月份,公司新增订货61.72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实现利润4600多万元。
辽宁,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这家被称为中国炼油工业摇篮的老国企,2015年以前是累亏187亿元的“大户”。2017年前7个月,盈利6.5亿元。
一北一南,殊途同归。在两位企业掌门人看来,国企没有理由搞不好,但首要是转变思想。
“我们打破了几十年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集团营销部从齐齐哈尔搬到了北京,领导班子成员干“推销员”。
“眼睛就是盯市场。”抚顺石化总经理李天书说,企业为此建立了日核算的经营体制,每分每秒都和市场在一起。
理念一变气象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这几年东北从企业到政府,放下身段换脑筋,对标先进找差距,摆正航向再出发,一系列化学变化正在显现。
——发展动力在变。站在长春长光卫星公司的大屏幕前,一幅幅用“地球之眼”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清晰画面,展现着这家企业的非凡前景。按照公司董事长宣明的设想,到2020年将累计发射60颗卫星,一个千亿元产值的新产业将横空出世。以前东北经济主要靠投资驱动,不少地方患有房地产依赖症。如今在东北,一批像长光这样的“小卫星”企业腾空而起,以澎湃的创新力量,实现着发展引擎的更新换代。
——产业结构在变。2015年3月9日,在全国两会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组合并没有根本改变。他用“加减乘除”形象地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破题。
——干部作风在变。严起来、实起来、干起来。东北以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抓手,全面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辽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自2017年2月实施以来,全省已对628个营商环境案例启动了问责机制,党纪政纪处理254人,有力震慑了“忽悠”之风和懒怠之气。“干部作风是最大的营商环境,是东北振兴发展的一个‘腊子口’,必须全力突破。”长春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忠斌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远古红山文化走来的东北,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须臾一瞬,但注定会以转折点的身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等靠要少了,闯改创多了;政府服务多了,市场环境活了;追求速度规模少了,注重质量效益多了……东北人脑子里的旧观念、旧打法,前所未有地退却了。新理念、新招法正扎下根来,生出层层的新枝绿芽。
据新华社消息,作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东北国企改革新战场已经开辟。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混改大幕即将拉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东北而言,改革就是这关键“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