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 前
从智能手机到多个竞争性领域,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在国内激烈竞争进而搏击国际市场,一般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是品牌集中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竞争性领域最终形成2个~4个品牌主导的格局。国际权威市调机构IDC、Gartner等报告均显示,目前手机市场份额主要被三星、苹果以及华为、OPPO、vivo占据,从2014年到2016年,前五大品牌的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已近70%。在我国市场,前五大品牌的市场份额也达到70%。
二是一个成熟竞争的行业市场,单一企业份额到了20%左右,就到了份额的天花板,顶峰时期往往也是危机时期。在手机行业,曾经的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市场份额一度冲到20%以上,此后就不再上涨,直至衰落。当前排名世界第一和第二的三星、苹果的市场份额处在21%和15%左右,近两年由于我国品牌的“逆袭”,它们的份额也开始下降。
三是做大做强必须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李新春说,在开放性市场和竞争性行业,即便只在国内市场,也是与国际品牌竞争,一旦赢得了国内市场,要想继续做大就必须走向全球市场。一个在国内是红海的行业,到了国际市场可能还是一片蓝海,其资源和成本效率更高。中国制造经过30年的积累,如今可以说到了成规模地全球化的节点。比如,摩拜共享单车,在国内20多家同业竞争中实现领先,但也很难再提升市占率,便开始进军新加坡、英国曼彻斯特等国际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中国企业品牌化、国际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智能手机、家电、IT互联网等领域涌现了一批跨国巨头,如华为、格力、海尔、腾讯、阿里巴巴等;在一些不为消费者熟知的领域也有一些“单打冠军”冒尖。受访专家和商务部门负责人认为,中国品牌国际化之路还刚刚开始,建议政府加强配套服务助力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
一是做中国品牌的超级推销员,助推企业实现从产品出口到创建海外业务的转变。全球著名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多数还处在出口而不是建立海外业务部门阶段,企业全球化一般经历原始准备—出口导向—价值链优化—全球化运作四个阶段。部分企业负责人建议,由于企业具备全球运营的能力与海外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有差距,政府可通过鼓励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研发机构等来提升其全球化运作能力。
二是搭建贸易、投资综合支撑平台。广东省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负责人说,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和资金投向,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对企业跨国经营融资增信,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优质的贸易融资、全球供应链等综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