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赟
高质量发展应从何处着手?宏观政策应如何把握?地方发展着重点又是什么?2018年经济总体态势预计如何?这些是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1月27日于北京举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8”上,与会专家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以高质量发展解决主要矛盾
研究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年均增长9.58%的世界奇迹,如今以超82万亿元GDP,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装备制造业大国和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这提示我们是时候迈上由“大”转“强”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自1981年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首次正式改写。
“理解这个新矛盾,关键是理解‘不平衡、不充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论坛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不平衡”讲的是经济社会体系结构问题,表现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平衡,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主要经济体最高,超过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英国,“脱实向虚”现象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自2006年以来逐步缩小,但近两三年再度出现扩大趋势;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生态发展不平衡等情况也有待改善。
“不充分”讲的是总量和水平问题,表现为: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准入还存在限制,行政性垄断、所有制歧视仍有发生;效率发挥不充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仅为美国的43%左右;潜力释放不充分,我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4%,欧盟国家的25%,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有效供给不充分,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跟不上居民消费升级;动力转换不充分,创新驱动增长格局尚未形成;制度创新不充分,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全面形成。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其鲜明特征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共同特征是实现了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成功转型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不是线性上升,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李伟说。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靠高质量发展。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李伟认为,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高质量供给,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高质量配置,打破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配置的障碍;实现高质量投入产出,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财富;实现高质量收入分配,加快形成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和更为公平的再分配;实现高质量经济运行,着力缓解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失衡。
政策取向和地方竞争内容需作调整
“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安排宏观经济目标、调控经济运行所必须考虑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表示,2018年宏观政策选择上,财政政策要维持积极取向不变,要从全面积极转向局部偏紧。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重在控制宏观杠杆率,服务实体经济。“所谓积极,是减税、降低赤字率,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遏制地方债务,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法法制。”
他表示,社会政策要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既要尽力而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要量力而行,避免民粹主义和福利主义,注重解决好民生问题。此外,产业政策聚焦营造公平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对外开放政策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实现高水平开放。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关键要做实做优,要注重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速增长阶段有吸收化解风险的能力,当经济转向中速增长以后,这个条件基本不具备了,风险产生、存续、化解条件发生改变,过去不是风险的现在也可能变成风险。”刘世锦分析表示。
针对这一情况,刘世锦认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级地方政府政绩观需要作调整,以后更不能再唯GDP论,要更多地重视就业、质量效益、风险防控、稳定性可持续性,需要探讨新的目标性指标。“这并不意味着不要GDP,而是把它作为一个预测性、结果性的指标。”
“中国体制的一个优势,就是地方竞争。聚焦高质量发展,竞争内容也要作相应调整。”刘世锦表示,近期各地出台政策争抢人才的现象就反映了“软环境”的竞争,地方还应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营商环境的竞争,聚集创新资源、成为区域创新中心的竞争,以及以人为本、创造性、包容性的社会治理方式的竞争等方面下功夫。“要让资源、人才这些要素来了还能留得下,否则,这些要素就会‘用脚投票’。” 刘世锦说。
在竞争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提出了利用人才优势增强服务贸易的新思路。“我们国家每年毕业一大批大学生,不可能都在生产一线,要思考怎么样把他们的智力变成服务、变成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上去。”教育部预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20万人。智力服务的可商品化、可存储化、可交易化则为这一新思路提供了可能。
经济运行有望延续 “多稳”局面
2017年,我国GDP增速实现自2011年来的首次回升。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发生积极转变,增长动力实现稳步转换。基于过去几年经济发展的积累,李伟认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已初步具备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巩固;增长从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消费驱动为主;风险从不断聚集转向逐步释放;就业由数量压力转向质量压力;世界经济从复苏乏力转向普遍复苏。
展望2018年,李伟认为,我国经济有条件继续保持在中高速增长水平平稳运行。其中,投资增速缓中趋稳,投资整体增速全年有望稳定在7%左右;消费贡献有望继续提升,消费整体增速预计在10%左右。出口增长总体平稳。2018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效益稳的“多稳”局面。
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表示,2018年中国的外贸将继续保持回稳向好势头,利用外资规模继续稳定、结构持续优化。未来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自贸实验区改革创新、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和拓展外资并购等方面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