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14城跨入“万亿俱乐部” 引领城市群崛起

在淡化GDP增长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北上广深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特点愈发明显

□ 徐 豪

随着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相继公布2017年本地区经济运行情况。日前,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27,122亿元,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作为经济增长驱动的引擎,各大城市GDP在2017年也进入新的规模。

目前,内地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已有14个。除了2017年GDP总量过万亿元的无锡和长沙外,上海、北京、广州GDP总量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0年突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GDP总量也进入万亿元行列;2014年,武汉、成都GDP总量分别突破万亿元;2015年杭州、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总量也均突破万亿元。

从行政级别上来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为直辖市;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为副省级城市;苏州、长沙和无锡为地级市,其中长沙是省会城市。从城市规模来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为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

北上广深均超2万亿元

2017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上海为3.01万亿元,广州为2.15万亿元,深圳为2.2万亿元。上海突破3万亿元,深圳首次超过广州。

从数字上来看,北上广深GDP总量超过10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8。与此同时,4个城市经济增速保持平稳。2017年,深圳经济增速为8.8%,广州为7%,上海为6.9%,北京为6.7%,而全国增速为6.9%。

可以看出,在淡化GDP增长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北上广深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的特点愈发明显。

从创新驱动方面看,以广州为例,2017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6%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7%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深圳过去一年筹建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市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4.13%。

从产业分布看,北京和上海早就以第三产业为增长主导。2017年,北京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上海过去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6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

“从长期来看,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都会发展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整体服务业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都占到80%~90%。城市的人口规模越大,消费需求也越大,需要城市提供的服务也越多。未来,多数综合性城市的经济都会是服务业主导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苏州无锡成为特殊两员

“万亿俱乐部”的14个成员中,从省份分布来看,江苏省最多,占据3席,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其中,苏州与无锡是这14个城市中比较特殊的两个,与其他城市相比,它们既非副省级城市,也非省会城市,都是地级市。

苏州一直是国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在各种经济指标排行榜中长期位居前10位。2016年,在全国21个GDP千亿县(含县级市)中,有4个属于苏州市管辖,其中昆山市以3160亿元的GDP总量居全国首位,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017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50元,比上年增长8.1%。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为51.2%,首次超过50%,说明经济结构在进一步优化。

2017年无锡新晋“万亿俱乐部”,GDP总量为1.0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5年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5.18亿元,同比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964.44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12.18亿元,同比增长7.7%。

此外,无锡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650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5,123亿元和11,233亿元,增长3.5%和6.8%,其中,制造业贷款占比27.7%,全省最高;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8家,累计达129家,上市公司总量位居江苏省第一。

无锡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速达到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5%。这一数字也是突破,无锡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

核心城市要当好“领头羊”

“城市是经济的增长极,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城市的经济总量也在不停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虽然增幅减缓,但还在增长,过去百亿GDP城市都不多,现在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千亿GDP城市,下一步大城市发展趋势就是进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并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陈耀如此认为。

在14个“万亿俱乐部”成员中,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长三角有5个,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长江中游各有两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这证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几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城市群内部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陈耀说,一般来说,GDP超万亿元的城市都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领头羊”,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规模和方向,城市群发展要处理好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一方面是增长引擎,集聚要素资源形成巨大的集聚效益;另一方面要形成对周边的带动辐射,使得城市群整体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形成一体化格局。

但目前来看,这些GDP超万亿元城市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中西部“一城独大”现象明显。例如,湖北2017年GDP总值为3.65万亿元,武汉为1.34万亿元,占比36.7%;四川2017年GDP总值为3.6万亿元,成都为1.3万亿元,占比36.1%。而在东部地区,占比则较低。例如,青岛2017年GDP预计实现1.1万亿元,只占山东总量15%。

从区域分布来看,14个城市中,东部地区有10个,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2个,东北地区目前尚未有城市GDP达到万亿元。

“从这个分布和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梯度规律,东部发展得快,大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中西部属于欠发达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少一些,资源吸附较强。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GDP过万亿元的城市还会增加。”陈耀认为。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的聚焦点是关注发展质量,而不是一味地去注重总量和规模。最近GDP过万亿元的天津滨海新区挤出1/3的水分,反映出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改变发展方式的时候。”陈耀说,不能觉得进入“万亿俱乐部”就是目标,有的城市可能规模不大,但发展质量高、生态环境好、居民收入水平高,同样值得关注和倡导。

2018-02-01 徐 豪 在淡化GDP增长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下,北上广深优化结构、创新驱动特点愈发明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6602.htm 1 14城跨入“万亿俱乐部” 引领城市群崛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