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默
要读懂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有条捷径可以走,那就是先阅读伦敦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这份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从2012年1月28日开始,开辟中国专栏,着重报道有关中国改革的新闻。
1992年,中国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经济学人》发表社论称,中国在“倒退”,认为十四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说辞。
1997年,中国召开十五大。《经济学人》的社论认为,从私有化到解决就业问题,大会做出的都是“空洞的许诺”,而民众希望越大,失望会越大,最后可能导致“内乱”。
2002年,中国召开十六大,《经济学人》的社论宣称,中共面前的麻烦越来越大,文中充斥着“危机”“动荡”等不详的字眼。
2007年,这份杂志再次表达了失望,认为十七大没有释放出任何改革信号:“从政治角度来看,什么都没做”。
2012年,中国召开十八大,《经济学人》再次预警:“中国的政治现状是底层失稳、中层失落、上层失控”。
2017年,《经济学人》发表关于十九大的封面文章,危言耸听地警告世界各国,不要指望中共“会带领中国或世界朝好的方向发展”。
四分之一个世纪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足够我们认清一家媒体——哪怕是备享盛名的媒体。1992年《经济学人》称中国在“倒退”,而正是那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启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从2002年到2012年,也就是《经济学人》笔下“蒙混过关”的十年,可中国的GDP总量增至4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党的十九大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对当今中国和世界辽阔的前瞻性。按惯例,每次党代会都会绘制未来5年的蓝图。但十九大制定了中国迄今到2050年的发展目标。这种情况几十年一遇。上世纪80年代,当邓小平把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中国的目标时称,到2000年,人均年收入要达到1000美元。试想,1980年中国人均年收入仅为250美元,届时收入增至4倍,在当时看起来,颇像“麦克白式的不自量力”。然而,邓小平憧憬已成为现实。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宣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个奋斗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正式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效结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一对《经济学人》眼中“自相矛盾”的制度,取得了卓越的成功。中国是如何做到的?其实,西学东进至今已过百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而今,这个“自相矛盾”的制度很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对世界最重大的制度性贡献。
我们党通过不断的鼎革自我,展现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超凡能力。5年前,外界认为腐败是对执政最大的威胁。十八大开启了最为严厉的反腐行动。而本届大会将启动新一轮政治改革。中国没有多党选举,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
《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指出,如果把预测未来比作打赌,接下来轮到《经济学人》下注了。诚然,要列出可能使中国出岔子的问题,清单会很长,但就像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里详细罗列的风险因素一样,很少有人真正逐条检视。鉴于中国的业绩和《经济学人》的预判截然相反的历史纪录,我确信我党将带领中国和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