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喻
我国经济2017年6.9%的GDP增速系近7年来首次回升。亮眼成绩背后,外贸强劲增长是重要原因。
增长“超出预期”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史上新高: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出口15.33万亿元人民币;进口12.46万亿元人民币。
三者增速亦为2012年以来首次全部达到两位数: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2%;出口增长10.8%;进口增长18.7%。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我国外贸成绩不仅好于以往,也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对全球经济贸易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WTO最新数据显示,按美元计,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增速比美国、德国、日本分别高5.4、4.6和3.0个百分点;进口增加对全球进口增长贡献率达17%。
外贸质量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17年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上升,表明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渐显现。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我国外贸取得“显著佳绩”,增长“超出预期”。
业内人士指出,外贸佳绩首先得益于大环境,2017年世界经济与贸易一扫颓势,普遍回暖。据WTO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70个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合计出口值同比增长9%以上。
我国国内经济回稳向好也为外贸增添暖意。GDP增速现已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6.7%~6.9%区间。如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所言,“为进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需高质量转型
不过,现在还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
其一,外贸强劲反弹之势2018年或难延续。从外部看,如黄颂平所言,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冲击,世界贸易复苏之路仍将曲折。
此外,美国等国频繁推出贸易投资保护举措,也可能给我国外贸前景蒙上阴影。
从内部看,2017年外贸同比增速之所以分外亮眼,与上年进出口总额处于2012年以来最低水平不无关系。而2017年基数较大,2018年我国外贸维持两位数增速难度亦随之上升。
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苏庆义称,判断贸易复苏是否可持续,还要看2018年甚至2019年的贸易增势。如果今后两年贸易增长依然强劲,才可确定外贸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其二,外贸“大而不强”问题仍然存在,出口竞争力亟待提高。我国已将推动高质量发展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作为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同样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是比高增长更重要、也更紧迫的目标。
充分发挥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现这一目标,工商界力量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国工商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了由‘买票看戏’到‘登台唱戏’和发挥主角作用的历史性转变。”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卢鹏起说。
展望未来,卢鹏起表示,在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中,我国工商界要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要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从国际产业低端向中高端提升,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强制度性话语权。
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越发激烈。一边是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争抢中低端制造业订单;一边是发达经济体大力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中国制造”如不奋起,就会在“两头挤压”中日益边缘化。
“贸促会将进一步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渠道优势,不断加强贸易投资促进和商事法律服务工作。”卢鹏起说,搭建更多贸易投资促进平台,积极代言工商,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做出贡献。
“外贸需要拿出更多‘真本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商务部今后要加快外贸转动力调结构,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