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乡村振兴需“引人入村”

□ 徐绍峰

乡村振兴,人是根本。现实是,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触目惊心。

山西尧都农商银行最新进行的调查显示,尧都区大部分乡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不仅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如此,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像高淳这样农业占比很高的县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年轻人,在“慢城”打造前,占比也只有30%左右。

作为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实施乡村振兴较为成功的江苏无锡,通过“拈花湾小镇”的建造,带动了马山附近一些行政村外出青壮年回家创业,主动配套旅游设施,或做民宿,或从事农家乐;高淳同样通过田园综合体——“慢城”的打造,让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从无锡和高淳的经验看,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人的问题,路径有二。

一是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同时通过公共财政资金以及政府平台的投入,完善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栽种苗木美化公共区域生态环境和景观等,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让村民看到乡村变化,看到美丽乡村带来的休闲旅游商机,进而主动返乡创业,并形成个体带动群体、一家带多家、一业拉动百业的链式效应。

二是田园社区或者特色小镇做出特色和差异,把互联网、金融等软硬件提档升级,吸引各类创作室、工作室等进驻,把外地人才引入,形成名人效应,以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还可以将一些特色小镇打造成某类国际国内会议永久地址。

引人入村,要么返乡有钱赚,要么美得令人神往。无论哪种,都需筑巢引凤。这个“巢”,可以政府先筑,也可以由社会资金打造。

无锡灵山景区,属社会资本投入的人造景点。高淳“慢城”景区,属政府资金先行投入带动,金融机构迅速跟进。无锡和高淳的经验告诉人们,各类资本的持续投入,不仅可以撬动乡村经济,也能撬动人心。人心振奋了,乡村也就真正振兴了。

2018-01-29 徐绍峰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6182.htm 1 乡村振兴需“引人入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