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飞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有些网店明码标价叫卖书籍的“作者”“主编”署名权,卖家承诺书籍质量并保证一书一号,如有违反还支付双倍违约金。部分高校教师花重金“挂名”出书,以此为筹码在职称评定中占得先机。“红火”的挂名生意背后,是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层问题。
一手交钱就能一手出书,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在所有因素背后,有一条更为根本的制度性因素:一旦职称评定的标准和体系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导致了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扭曲。
事实上,根据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职称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量身定制”,在更加多元立体的维度中实施评价,才能验出被评价人的真实“成色”。2017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等文件,逐步将职称的评审权下放到高校等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中,鼓励自主评定、多元评价、按岗聘用。一些高校尝试把师德、课堂教学质量等纳入评价要素,部分医院将手术、接诊情况列入考评范围……持续深化的职称制度改革,需要形成更加公平、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
当然,职称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不可能“一放解千愁”。评审权放下去,还需加强对细节的关注,把评审的全过程放在阳光下接受监督。
职称本质上是为了展现一个人真实水平和素养而设定的评价体系,只有健全评审机制、理顺工作方法,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得真金,激励各个领域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