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 悦
曾经遍地开花、俨然一道城市文化风景的报刊亭,如今的命运却岌岌可危。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全国共拆除10,468个邮政报刊亭。即便时下,各地对于报刊亭的拆除举动仍未停止。
报刊亭曾被媒体誉为“城市衣襟上的鲜花”,当年也的确风光过一阵子,不仅为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出路,而且为带动报刊销量、增添城市文化气息发挥了积极作用。只是,近些年来,伴随网络信息化冲击,报刊销售额下降;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报刊亭被管理部门以“影响市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甚至“违章建筑”等名义勒令拆除,从而使得报刊亭去留问题更加凸显。
目前形势下,报刊亭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作家荦平说得在理:“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离市井百姓最近的文化设施就是报刊亭。如果报刊亭定义为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那么无疑有存在的必要。”从大的背景来看,党中央非常重视舆论宣传工作,报刊亭经过精心打造后,可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当前各地提出建设书香社会,提倡纸质阅读,那就应该有售卖纸质刊物的渠道,应该为报刊亭继续发挥其用武之地营造宽松条件。
据媒体记者对北京市报刊亭的调查,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北京全市报刊亭党报党刊销售量增长了600%,其中《人民日报》日均销售近3000份,是平时的5倍多。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形势下报刊亭仍为社会所需。
书店与报刊亭恰似一对孪生姐妹,共同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添砖加瓦。既然现代城市努力为实体书店顺畅发展提供鼎力支持,那么又何尝不能为报刊亭继续生存留出一席之地?
的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些报刊亭在位置、外观、卫生等方面与既定发展规划存在不协调情况,也有些报刊亭背离了初衷,以兜售饮料、售卖福彩等为主。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对报刊亭“一拆了之”的理由。当前要做的,是针对报刊亭面临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去规范它、提升它。
笔者以为,城市在进行市政建设规划时,不妨将报刊亭的规范化设置纳入进来,从报刊亭的位置、外形、经营管理等方面制定好科学细致的标准规范;同时,借鉴实体书店综合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允许并引导报刊亭在经营好报纸杂志零售业务的基础上,兼营图书售卖、借阅以及饮料、小食品买卖等,以此增强其市场适应性,把报刊亭打造成集文化传播、商业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一体的城市服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