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理论上我们要把握两个不同;在实践中要抓住三个重点。
全面准确地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弄清两个不同。
一是经济体系与产业体系不同。所谓经济体系是指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将经济体系等同于产业体系。
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时报》发表的评论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举措,应抓住三个核心:
第一个核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调结构,而是强调从生产端发力,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怎样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实体经济?近期任务是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而长远目标,则是增强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二个核心: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里行驶的航船,有动力才能前进。长期以来,经济学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此观点最初是来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里不去评论凯恩斯《通论》的对错,但有一点很清楚,“三驾马车”是需求侧的拉动力而非供给侧的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要从供给侧驱动。
第三个核心: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特别提出的是,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在阐述“坚持新发展理念”时讲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在这个部分讲?我理解,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