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佳霖
随着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及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环保产业的很多业务正在从末端治理向各个生产环节渗透。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环保企业亟须向投融资、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高端领域延伸。在环保产业深度调整过程中,应警惕技术空心化、产能过剩和金融运营这三重潜在风险。
首先是一些企业由于规模扩张、核心技术储备不足,容易导致技术空心化风险。一方面,在政策驱动时期,龙头企业或者有资本实力的企业快速“跑马圈地”,部分装备、技术主要依赖进口,未能规避核心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企业供给端技术储备不足,陷入效果不佳需要反复治理的怪圈。
其次,资本盲目跨界布局,容易导致发展质量不高、产能过剩的风险。部分机械、轻工、建筑等传统行业企业,在没有技术储备和研发机构的情形下,错把转行做环保当成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甚至有“僵尸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同时,环保产业集中度亟须提高。我国4万家环保企业中近90%属于中小微企业,很多中小企业面临“不转就死,不进则退”的境地。
此外,应防范金融运营风险。在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继设立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支持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有部分环保企业为了获得绿色金融实现政策性融资,纷纷将项目贴上“绿色”标签,却无绿色之实。
预防技术空心化、产能过剩和金融运营这三重潜在风险,应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环保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除了建立信息发布制度,还应适时发布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淘汰落后产品技术目录、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案例集等,引导企业理性跨界投资;努力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出台及完善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认定和考核标准,加速发展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