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卢炳文
□ 阮 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其文化生态环境正受到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为非遗保护创造出良好态势。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文政发[2011]21号)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意见》(桂办发[2012]7号)文件精神,金城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局研究制定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经金城江区编委研究讨论,同意撤消金城江区文工团,成立金城江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率先改制
完善中心结构健全机制
2012年,根据《中共河池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设立河池市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的批复》(金编发[2012]135号)文件精神,成立河池市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实际由原河池市金城江区文工团整体划转而成,为河池市金城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二层事业单位。机构领导职数1正2副,核定人员编制18名,属社会公益类,经费形式为财政全额拨款。下设办公室、财务室、综合部共3个部门。中心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规划的草拟;负责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调查、收集、发掘、申报、评审、研究、保护、宣传、培训、交流、咨询、展览、保护规划起草、数据库建设、理论研究等有关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负责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调查、研究、传承、保护、开发等工作。
金城江区在河池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中,率先完成了金城江区文工团的转型,并认真履行了社会责任,树立了影响力,起到一定“带头”作用。
院团改制
转型后取得显著成效
金城江区处处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源远流长,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对金城江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自2005年开始,由金城江区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2007年,金城江区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河池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金城江区政府公布了金城江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金城江区无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2年,文工团改制转型后,从台上到台下,从文艺工作者到非遗工作者,面临诸多难题,在专业人员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调动中心干部职工发挥自身的条件,努力奋进,工作中不断摸索,整合现有非遗资源,全面了解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各级非遗申报工作。转型初见成效,3项非遗项目成功申报2012年河池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代表性项目录。2013年,金城江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玉广、易发亮、韦健康等3人成功入选了河池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传统舞蹈《壮族国调毪》、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破网上刀山》成功申报了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填补了金城江区没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空白。2015年,金城江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易发亮成功申报了广西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15年,金城江区非遗项目传统技艺《壮族鸭把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了河池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金城江区非遗项目民间文学《莫一大王》成功申报了广西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金城江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金城江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其中民俗《侧岭地狮习俗》、传统技艺《魔芋豆腐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了河池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继续深化
在新时代做好新目标
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关注和影响力。加强对金城江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每年在城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全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综合利用多媒体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从而提升金城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搭建非遗保护平台,巩固现有非遗成效。未来,金城江区文广新体局争取保护经费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壮族蜂鼓舞》《莫一大王》《破网上刀山》建设传承基地,既能传承活动的开展,又能对外宣传展示,并能促进壮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心。把平台建设到校园去,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利用本地的民俗文化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金城江区文广新体局继续组织专家继续挖掘六甲镇壮族灶王文化资源,积极整合非遗资源,以民俗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于一体的民族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化和多元化旅游项目,推动民族旅游同时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逐步形成金城江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繁荣地方戏曲艺术,弘扬壮族蜂鼓文化。“壮族蜂鼓说唱”金城江区独具一格的曲艺表演方式,将成为代表着金城江区形象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为了增强蜂鼓说唱艺术活力,确保后继有人,扶持传承人成立“壮族蜂鼓说唱”艺术团,抓紧培养传承的后备艺术人才,进一步使蜂鼓文化品牌打遍全国,将金城江区蜂鼓文化品牌做大做强。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亮点工程。利用壮族莫一大王文化资源优势,结合金城江区自然风光,利用河池文化、长寿、养生旅游带建设有利条件,建设“壮族莫一大王文化园”。将为金城江区下一步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创造有利条件,更好的争取到国家项目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