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打造东部滨海发展新引擎

山东威海泊于镇高起点制定系列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基础配套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蝶变之美,展现镇域“小而美”“小而精”风范样本

□ 贺传军

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新生中小城市。2017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山东省新的中小城市试点名单和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最东部的泊于镇成为其中的“幸运儿”,成功入选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如何使一座73.5平方公里的小镇真正提档升级为一座城,在全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工作中持续领跑?泊于镇打造新生小城市时至一周年,交出了一张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一年来,泊于镇按照“陆海统筹、绿色开发、生态先导、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实施基础设施配套、生态景观提升、公共服务完善、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目前计划总投资401.5亿元的23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60亿元,“小而精”“小而美”的现代化新生小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借势国家战略

成就发展典范

泊于镇是东部滨海新城建设的核心板块,是威海市国家产城整合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是“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率先突破东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泊于镇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识到镇域发展的一系列“短板”。

恰逢其时入选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成为泊于镇补齐“短板”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山东省“加快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新生小城市发展模式,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泊于镇立足镇域实际,高起点制定《泊于镇新生小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泊于镇小城市试点总体规划》《泊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泊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全力培植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雄厚、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小城市,加快推进基础配套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蝶变之美,展现出镇域“小而美”“小而精”的样本风范。

2017年,泊于镇按照“配套先进、适度超前”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率先启动实施了镇域道路交通、地下管网、海岸线整治等基础设施工程,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高标准推进路网建设,按照“三纵四横”规划,重点抓好总投资40多亿元的成大路、逍遥大道、金鸡大道、石家大道、松涧路等5条、总长90余公里路网建设,成大路建成通车,金鸡大道、石家大道、逍遥大道等3条道路完成部分路面硬化,松涧路完成路基施工,快捷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形成。抓好项目建设牛鼻子,加快推进总投资364.5亿元的16个城建、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市委党校新校区、市廉政教育基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逍遥湾国际海水浴场建成投入使用;逍遥社区67栋楼、龙山湖社区58栋楼房已全部封顶;龙山湖水库建成蓄水;市档案中心、康养之都、公共服务区一期工程、逍遥河生态治理工程、逍遥湖景观工程、国际经贸交流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高质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成功入选全国2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总投资31.6亿元、全长28公里的金鸡大道、松涧路干线及其他支线共5条道路的管廊施工,建设规模和质量全国领先,打造全省“样板”。加大水、电、气、暖城市配套设施建设,220KV输变电站、15万吨污水处理厂、新城热电站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很快,一个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现代化新生小城市的轮廓,在22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内渐渐清晰。

奏响品牌强音

打通招商脉络

12月8日,恒大国际文旅康养城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又一世界500强落户新城。

恒大国际文旅康养城项目位于泊于海西路以东、松涧路以南、成大路以北的区域,是集酒店会议区、文旅康养区、高端居住休闲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旅康养综合体。

这仅仅是泊于镇今年招商引资的丰硕成果之一。今年以来,按照新生小城市试点总体规划和新城产业定位,确定了以医疗健康、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应的板块作为招商重点,学深用好《关于扶持威海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的若干意见》《关于东部滨海新城引进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意见》《扶持东部滨海新城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今年累计接待客商440批、3700多人次,新城已成为来威海客商关注的热点投资区域。

一年来,恒大国际文旅康养城项目、龙山湖运动文旅小镇、台湾六福湾海洋主题乐园、齐鲁交通休闲驿区等休闲旅游项目顺利签约;一年来,新城医院、同仁堂中医院、国医研究院、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口腔医院、华夏良子康养小镇等10个康养项目确定落户;一年来,威海市委党校新校区、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廉政教育基地已建成使用,海警威海训练基地、科技馆等文化教育项目签约落地……

小城市发展迸出如此巨大活力,更得益于泊于镇突破了传统机制体制的束缚。在运营模式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行“指挥部+经区管委+城投公司”的“威海模式”,在指挥部、经区管委的指导领导及各城投公司的积极配合下,统一开发建设,有力促进了小城市建设步伐。在投融资机制上,推行PPP模式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延伸,设立由国资主导的新城建设基金项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化资金保障机制,既取得群众支持,又有效破解城市化发展的资金瓶颈。在城市管理机制上,积极整合各城投公司、市政、园林、城管执法等公共管理资源,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提高了城镇管理服务标准,进一步带动提升泊于镇小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加快产城融合

对话美好未来

产城互动、产城共融、产城共进。镇域产业实力迅速崛起的同时,泊于镇将更多精力放在民生改善上,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提升。

时下,走进逍遥社区和龙山湖社区,125栋楼房已经全部封顶,进入安装窗户的施工阶段。“听说明年6月份就能住上新楼房了!”看着近在眼前的新家,崮庄村夏元海激动地说。

以城聚人、以人兴城。泊于镇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标准,加规划建设逍遥、龙山湖、泊于、蒲湾四大社区,计划安置17个村、6341户村民,除了已经封顶的两个社区外,泊于社区、蒲湾社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年内开工建设。

就地圆了上楼梦,是百姓享受到的政策红利之一。为加快推进人口市民化进程,完成16个村股份制改革工作和首批6个村“村改居”工作;统筹考虑棚户区改造村村民上楼养老保障工作,扎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资金分配工作,累计完成18,942人、1.45亿元养老保障资金发放工作;对标省级规范化标准及相关政策要求,加大对泊于中学、幼儿园扶持力度,规划建设龙山湖中心幼儿园,提升镇域教育水平;严格落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完成16,993人参保缴费工作,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成立新城劳动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开展育婴、物业服务等适合城市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培训,累计培训1212人次;投资700多万元,新建东部新城服务保障中心,给社区居民健康养老、休闲娱乐提供便利,让百姓生活真正与城市建设并轨。

在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这块“试验田”里先行先试,泊于镇同样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产业发展受限,由于受新生小城市产业规划制约,近年镇域内没有引进新的工业项目,镇域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融资难度大,而新生小城市建设前期基础配套投入相对较大,光靠政府自身财政支撑及上级资金支持实在困难,严重制约了发展速度。实际权责不匹配,上级的试点方案明确,要“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的原则,通过委托、交办等方式,赋予新生小城市县级管理权限和重点示范镇相应县级管理权限”。但具体的落实政策与制度有待突破。衍生问题繁重,随着新城开发建设脚步不断加快,农民陆续上楼,农村的集体资产如何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增强就业保障能力,都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毋庸置疑的是,通过新生小城市试点工作,泊于镇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到2020年,工业园区将完成“腾笼换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全覆盖,集聚承载能力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人文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者系威海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经技区泊于镇党委书记) (本文配图由泊于镇党委办提供)

2017-12-29 贺传军 山东威海泊于镇高起点制定系列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基础配套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蝶变之美,展现镇域“小而美”“小而精”风范样本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13482.htm 1 打造东部滨海发展新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