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新元
深港通近日迎来开通一周年。截至今年12月4日,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达1.29万亿元。其中,深股通交易金额8821.41亿元,港股通交易金额4126.35亿元。
业界人士表示,深港通逐渐赢得了深港两地市场监管者和投资者的信赖,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年,市场、机构、投资理念随着互联互通的完善也发生了巨变,绩优公司频频获得资金追捧,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都呈现白马蓝筹股单边大涨的现象,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在市场上形成风潮。
北上南下资金持续流入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一年来,北上、南下资金均呈现净流入状态,且成交金额持续提高,反映出投资者参与互联互通市场的热情日益高涨。
深港通开通初期,深港通资金观望情绪较为浓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港两地资金买卖日渐踊跃。据深交所统计数据显示,深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15.41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增幅379%;港股通日均交易金额由开通首月的4.54亿元提升至最近一个月的38.4亿元,增幅745%。
短短一年时间,内地资金投向香港股市及外资通过深股通投向内地市场的资金,都达到了千亿元以上的规模。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深股通过去一年累计净买入金额约1487亿元,深市港股通累计净买入约1095亿元。
深港通的开通不仅没有分流沪港通的资金,反而进一步提升了投资者的热情。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沪股通过去一年累计净买入金额约为542亿元,沪市港股通累计净买入金额约为1931亿元。再往前追溯一年,2015年12月5日~2016年12月5日期间,沪股通累计净买入金额约485亿元,沪市港股通累计净买入金额约为2025亿元。
个股情况更能体现投资者的交易热情。以A股的中国平安为例,在深港通开通前,该股在交易所公布的“北上资金前十大活跃个股明细”中,单日买入金额鲜有超过1亿元。然而,在深港通开通后,该股的单日买入金额大多超过1亿元,达到2亿元以上也不在少数,最高的单日交易量甚至飙升至12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情况表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股票资产首次超过1万亿元大关,达1.021万亿元。事实上,2017年初以来,外资持股在绝大多数月份均为正增长,而沪港通、深港通已经成为外资增持A股的首要通道。
资金投资“口味”生变
“三地市场互联互通后,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白马蓝筹股持续上涨,一些讲故事、炒概念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市场一改过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位知名的私募基金总经理认为。
“这背后是资金投资‘口味’开始转变。”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统计发现,深港通开通后,资金喜爱的对象基本都是大蓝筹,累计净买入金额前十名分别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丰盛控股、中芯国际、中国太保、融创中国。
北上资金则更偏爱大蓝筹。近一年的“北上资金前十大活跃个股”情况显示,累计净买入金额前十名分别是美的集团、海康威视、格力电器、方正证券、中国平安、洋河股份、恒瑞医药、云南白药、长江电力、五粮液,这些公司市值大多都在1000亿元以上。
“低估值的蓝筹股被资金大量持有后,整个市场的格局开始变化。”有投资人士认为,随着这类投资理念的资金越来越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在基金圈也渐成风潮。
在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示范带动下,A股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股通参与主体多为境外机构投资者,以长期价值投资为主,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推动深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结构优化的同时,传播价值投资理念,引领市场健康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一年来,境外机构参与了748次股东大会投票,涉及314家深市上市公司。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实现正收益概率远超散户,在权益类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八成基金产品实现了正收益,而散户投资个股亏损的概率也高达八成。随着沪港通、深港通不断完善,可以预见,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投资风格或将迎来崭新的变化。
平安证券经纪业务的一位经理分析,深港通开通主要带来三点积极变化:一是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特别是让客户可以买到像腾讯这样代表中国新经济而A股没有的投资标的;二是港股更加注重公司的基本面与价值研究,帮助内地投资者变得更加成熟;三是香港股市是海外金融市场的一个窗口,对投资者未来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准备与教育作用。
实现市场联通重大创新
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认为,深港通开通以来,运行成效显著,市场特色充分显现,市场基础持续巩固,市场开放和跨境合作不断拓展,便利了两地投资者资产配置,提高了深市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带动了证券行业国际化发展,对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深港两地监管部门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服务机制,强化跨境监管合作,为深港通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未来资本市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积累经验。深港通开通至今,上深港三所已经召开4次季度联席会议,各方就市场监察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充分沟通,探讨解决方案,跨境监管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开通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本项目走向完全开放前实现市场间联通的重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重大实践。互联互通机制可复制、可推广,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为国际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的顺利开通和平稳运行,大幅提升了A股市场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促成A股纳入MSCI基准指数。中国证监会将不断完善互联互通机制,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资产风险管理工具,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今年6月21日,A股被宣布将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深股通持股市值规模从宣布当日的1001.53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862.79亿元,升幅为86%,持股市值占比从宣布纳入当日的0.64%上升至12月4日的0.79%,日均交易金额也从6月份的38.29亿元增至最近一个月的73.77亿元,A股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香港证监会内地事务主管高小真表示,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支持了香港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未来两地监管机构将继续加强监管合作,为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奠定基础。在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看来,互联互通机制将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相结合,为资本市场支持“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为国民财富的全球配置提供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