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军 王东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
近年来,陕西省子长县把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做,按照“强化一个主体、夯实三级责任、构建五大体系”的工作思路,号召全县上下人人参与,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夯实监管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县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群众饮食安全不断得到保障。
“一票通”破解食品监管难题
10月14日早晨5点多,天还没大亮,子长县卓馨豆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里却忙得不可开交。合作社负责人陈刚正忙着安排员工给县城的客户送货,临走时还不停地叮嘱着:“记得要把这‘一票通’本本拿上,不要忘了给人家开。”
陈刚口中的“一票通”,就是子长县率先在全省推出的食品加工“一票通”监管制度。据了解,“一票通”制度就是对子长县符合备案条件的食品小作坊设计的统一格式的销售票据,票据正面为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购货时间等内容,票据反面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关许可证照。按照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销售食品时必须向购货者出具销售凭证,有效保证了食品小作坊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风险可掌控、责任可追究。
“以前,餐馆对采购材料的登记没这么详细,如今‘一票通’把这些产品的信息都登记全了,而且简化了索证索票的手续,一张单子顶过去的几张单子。”黄土情农家饭餐馆老板郭志明说,以前追溯要查很多数据,如今每批产品均可通过“一票通”台账逆向追查到供货商,他的心里也更有底,“如果从有问题的批次中查到提供商,以后肯定不会从那进货了。”
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对无法提供“一票通”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其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进入市场,形成市场淘汰机制,迫使食品加工黑作坊及食品“游击”供货摊贩失去市场空间,进而遭到淘汰,既维护了守法经营者合法权益,也促进小作坊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子长县按照“引导扶持、整治规范、逐步提升”的思路,严格小作坊生产技术规范,通过规范、整治,已有45家食品小作坊取得“一票通”销售票据。
子长县同时还探索推行了“定片定区、定岗定责、定人定位”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将子长县划分为4个一级责任片、12个二级责任片和48个三级责任片,制定监管网络图,责任到人;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在子长县营造寻找“笑脸”就餐的氛围;在严格执行小餐饮“三池五柜八有一整洁”设置标准基础上,实行一户一档动态管理;加强农村集体聚餐前报告登记和现场指导,确保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运用快检手段,对全县所有火锅、面皮等餐饮门店进行拉网式排查;在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对所经营的食用农产品逐品种检测后向消费者公示结果,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购货人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问题及时追根溯源。
扫扫“二维码”农产品信息全知晓
日前,在子长县人人家时代超市水果采购区,前来购物的市民会发现水果包装盒上贴有一张标签,一个小小的二维码格外显眼,用手机扫一扫,即可准确看到蔬菜的产地和采收时间等相关信息。
一个小小的二维码竟能容纳这么多的信息,会有如此大的作用?二维码是怎么生成的?为了一探究竟,采访者近日来到子长县德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苗遇春正在采摘葡萄准备装箱送给城里的客人。“为了让客人买得放心,咱还得到不远处的杨家园现代农业园区去打印二维码。”在园区,只见园区工作人员打开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网,将产品的溯源号码输入电脑,对葡萄采摘时间进行了资料上传,成功后工作人员轻轻一点,一张完整的二维码就打印了出来。用手机微信扫一下二维码,屏幕立即显示葡萄的生产过程、什么时候种、用了什么农药、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什么时候采摘等信息。
二维码的生成其实很简单,只要生产企业把每一批次的产品情况上传到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网,就会自动生成该批次农产品特有的二维码,然后再将二维码打印出来,粘贴到相关批次产品的包装盒上,农产品就可实现追溯。苗遇春说,虽说过程比较麻烦,生产过程中每一步都要记录,但顾客对他们产品的信任度明显提高了,说他们的生产环境好,一扫二维码就能“眼见为实”,让他们的品牌打得更响。
近年来,子长县不断完善和健全农业标准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培育“三品一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799.96公顷、无公害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认证7个、评著名商标6个、知名商标2个。
多措并举让市民吃上“放心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炖粉条、猪肉大葱水饺、红烧排骨、陕北八碗等丰富多样的肉类食品已成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肉类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子长县围绕“从源头抓质量、从源头抓食品安全”的中心,全面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管控,深入开展系列针对肉品质量安全的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点外私屠滥宰和销售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等不法行为,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
子长县红鑫养殖有限公司是一个千头养猪场,这里完全没有“圈脏粪臭”的感觉,有供猪饮用的自动饮水龙头,有自动配料设备定时增添饲料,而且猪舍里有地暖、降温设施。除了现代化的猪舍,公司还配有专门的防疫室、消毒室、更衣室,并利用猪粪建立了有机肥加工区。
“养殖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关口、源头,现代化养殖设备再加上现代化养殖技术,可以让消费者吃上真正安全、放心、无公害猪肉。”公司负责人赵雪红说。
为了从源头上保障肉类食品的安全,子长县突出抓好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要求检疫员到点检疫,杜绝未检疫就出证的现象;要产地检疫凭免疫标识出证,屠宰的畜禽要严格执行凭证进场,在屠宰环节实行同步检疫。同时,加强全县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经营市场整顿,以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饲料添加剂、兽药残留超标、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和兽药等为重点,强化畜产品投入品安全检查、巡查和抽查。
子长县加强“瘦肉精”专项整治,今年共尿液抽样检验1800余份,未发现抽检“阳性”反应,被抽检的兽药饲料经营点、加工点、自动配料养殖场中也均未发现“瘦肉精”等违禁品。在定点屠宰场所建立“瘦肉精”动态监测长效机制,随机对屠宰场所进场生猪案比例不少于10%~20%的抽检,生猪检疫监督与“瘦肉精”监测同步;加强生鲜乳监管,开展以三聚氰胺为主的专项抽检,严查投入品使用状况,进一步规范奶畜养殖行为;在全县范围内采取有效行动, 严格执行畜禽集中屠宰工作,严厉打击生猪私屠滥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行为和屠宰病死生猪行为,坚决杜绝未经检疫、无有效检疫证明和无畜禽标识的肉类食品上市销售,充分保障了县域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肉”。
(本文配图由子长县委通讯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