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健生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步入新阶段,2018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核心应当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2018年是全面推出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性改革攻坚计划的窗口期。”1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2018)”报告作出如上分析。
当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2018)”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新常态迈向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
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制度红利构建期
刘元春说,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新动能快速成长、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触底企稳基础上的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力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整体经济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超预期复苏的态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取得阶段性胜利。
课题组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企稳总体上是政策性的、恢复性的,市场力量和趋势性力量还没有企稳。中国经济还没有开启持续反弹的新周期,经济新常态还远没有结束,但已步入新阶段。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新常态将面临与过去5年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矛盾,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运行特征和运行规律。
在这一新阶段中,经济结构调整将从“政府主导型”和“外部冲击型”调整向市场主导型和内生主导型的结构调整转变。动力转换将从过去的“政府扶持与市场发展”二元并行的局面过渡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阶段,动能转换步入关键期。
同时,改革将步入攻关期和新制度红利的构建期。一些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改革必将出台,改革的路径将转向国家治理体系的全面建构,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来奠定经济改革的行政基础和社会基础,从根本上构建新时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调动各方面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
宏观经济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和条件
报告预计,2017年GDP实际增速为6.8%,名义GDP增速达到11.0%,较2016年大幅提升3.1个百分点,经济的改善超越市场预期。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
课题组分析认为,中国新周期还没有开启,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没有触底企稳之前,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积极的定位不宜改变。考虑实体经济修复速度将大大慢于虚拟经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化的速度应当慢于西方各国,渐进的步调应当与市场内生动力复苏的步调具有一致性。
鉴于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经济的韧性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课题组认为,2018年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核心应当从“稳增长”适度转向“控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2018年是全面推出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改革攻坚计划的窗口期。
刘元春指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应当从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改革等方面进行破题,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行政实施基础和社会基础。建议抓紧梳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新常态新阶段的改革计划。
他认为,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消除各种“软约束”,特别是政府与银行、政府与企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各种软约束。建议利用国有企业改革重树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利用监管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重树银行的行为模式,利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构政府的权力边界和行为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扩容,但应当在法治化和规则化进程中为基础性和关键性改革服务,要防止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泛化和虚化改革,以致错失新时期在经济企稳的大好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窗口期。
课题组强调,2018年稳增长的核心在于“稳投资”,但“稳投资”的政策方向和政策工具必须作出大幅度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产权的可保护性、资本投资的新空间、投资成本的降低以及投资产业需求的扩展等方面的措施启动民间资本,建议出台2018年民间投资启动的系统方案。
在报告发布会后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在政策作用和市场作用下,中国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明显减缓,未来的工作重心一方面要转向防风险基础上的促改革,另一方面也要转向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经济结构加快转型、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趋于活跃、开放力度持续扩大、企业效益明显改善,都为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造了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