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 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

——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纪实

□ 西 文

今年4月1日,肩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国家使命,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陕西从此由一个内陆省份一跃迈入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陕西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总面积119.95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均位于大西安范围,这更吸引人们把期许的目光投向西安。

在大西安追赶超越、加速奔跑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改革、加速发展,扎实推进涉及西安市的127项改革试点任务,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3年改革周期一半以上的试点任务,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效。不久前,商务部在西安调研自贸试验区工作时,对西安市推进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

营造“最优最佳”商务环境

“革”和“新”是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关键词,改革与创新,也正是西安市推进行政效能革命、政府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西安市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在自贸试验区,企业注册登记实现了19项事项联办,办理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初步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进213项省级事权、101项市级事权下放到自贸试验区,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改革自主权不断增强;将4个功能区政务大厅改造为“一口受理”办事服务大厅,增加引导帮办、免费邮递、微信服务功能,推出1542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施行周末延时服务,周六、周日可提供98项政务服务。这些改革举措有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改善了西安市营商环境。

刘博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是西安交大的一名博士后,同时也是西安博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落户在了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区功能区。“我真没想到,办理企业注册会这么高效,在联办平台一天就办好了注册手续。”刘博说。

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的出台,让西安营商环境明显改善,阿里巴巴、京东、吉利电子、万丰奥特、富通、新松机器人、传化供应链、安博物流等一大批企业和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自4月1日挂牌至10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地区新增企业6258家(含西咸新区),注册资本1875.2亿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165家,带动相应开发区新增注册资本爆发式增长,资本集聚、产业集聚的效应十分明显。

打造“舱单归并”新平台

陕西自贸试验区还有一组关键词:那就是“进”和“出”,即“引进来”“走出去”。

怎样实现更好的“进”和“出”?从空间层面来讲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交通,而航空运输是最高效快捷的方式。打造完善的航空物流产业链,就要促进通关及贸易便利化,降低外商企业投资门槛。这方面,西安积极建设中国孟菲斯,推进贸易便利化创新。

“舱单归并”就是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的典型创新举措。西安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采购2000吨初榨食用油,整列共装载43车、86个集装箱,发往国际港务区集装箱中心站。作为第一次国际铁路联运液袋运输,为确保班列快速、便捷通关,省市有关部门一起赴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协调通关事宜,最终确定采用“舱单归并”方式申报,把需要申报的货物从86票缩减为2票,通关费用也从之前的30100元降低到了700元,节省了97%以上。

西安还开通了至哈萨克斯坦、汉堡、华沙、莫斯科、布达佩斯5条国际铁路通道,海陆空铁的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形成;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在筹备运营,粮食进境指定口岸、肉类口岸运行良好,实现了美国长滩港装船、青岛港中转后直接运抵西安港的“海铁联运+冷链运输+肉类口岸”模式,创新了国内冷链物流运输模式,通关效率大大提升。

除了“引进来”,自贸试验区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国际港务区的积极协调下,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投建的中哈产业园已竣工投产,年加工油脂、小麦各20万吨,多家企业与爱菊抱团“走出去”。

构建买卖全球的引领区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第三组关键词是“便宜、便宜”。

需要注意的是,这组词字同音不同,能清晰地反映出自贸试验区时代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也让这个专业且颇为“高大上”的词离百姓更近。

“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打通货物直达中亚五国及欧洲腹地城市的通路;陆空联运打通跨境电商包机航线;海铁联运打通西安与全球的国际货运新航线,都为电子商务在西安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配套基础。

如今,很多西安市民发现,身边的进口商品直营店越来越多,可以轻松买到国外的产品,“买全球、卖全球”不再是梦想。位于国际港务区的“洋货码头”已经成为陕西省、西安市跨境电商企业服务后台,成为国际、国内优质产品的网上交易中心和线下集散中心。

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形成了以中亚班列“长安号”、“西安港”、一类陆路开放口岸、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基础的对外开放基础格局。

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先导区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陕西自贸试验区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方面的作用自然不可忽视,这就说到了关键词“纽带”。

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新模式,积极推进中欧影视文化交流中心、自贸试验区国际仲裁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签证中心等一批国际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个官方机构、商协会落户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带一路”城市广播电视媒体协作体;与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自由区达成战略合作。

其中,高新区功能区、浐灞生态区功能区加强知识产权运用,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大力培育各种服务机构和示范企业,增强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这些项目的运营及合作关系的建立,必将有力促进“一带一路”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

展望未来,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已经在向我们徐徐走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正在加快形成。

2017-11-15 西 文 ——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8615.htm 1 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 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