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陕西:军民融合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二

□ 中国国防报记者 石宁宁

□ 本报记者 徐 赟

2017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上,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型安检系统,以安全、探测范围广、高效便捷等优势受到青睐。这是该公司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又一次军事技术转向民用产业化的探索。

该企业是国内首家上市的纯军工民营企业,在雷达探测等技术领域具领先优势,但由于军品供应有周期性,其盈利能力与科技光环形成反差。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具体践行者,该企业依靠军民深度融合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着科研和效益同步提升。

“我们走过的路,现在很多企业正在走。”该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宋志鹏告诉记者,“5年来,陕西省在资金扶持、平台搭建、国防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呈现越来越好的局面。”

资金短缺怎么办

设立投资基金引导融合方向

9月1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该省“军转民”企业发展至300多家,其中总规模过亿元的企业80多家;“民参军”单位达到589家,其中民营企业452家,仅今年就新增民参军单位100多家。不仅如此,军民融合产业和项目均聚焦履行国防职责、瞄准科技前沿,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双向支撑拉动作用。

军民融合要融得自然顺畅,合出优质高效,必须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发展合力。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投入大,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众多军品企业的难题。为此,陕西省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突破口,破壁垒、建通道。他们设立每年1亿元的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持续实施“重点扶持100个军民结合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的“双百工程”。2016年,又建起总规模达100亿元的陕西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航空、航天、兵器等领域具创新性、高成长性的军民融合项目,目前已储备和拟投资项目近40个,助力军工民品从一般消费品向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高技术产品转变。

行业壁垒咋破除

促进信息资源设施设备开放共享

“军民产业融合,是跨体制、跨行业、跨领域的资源重配,架好‘桥梁’至关重要。”陕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原忠德告诉记者,着眼打通军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民营企业之间的产业合作壁垒,陕西省推进央地合作,形成了特色鲜明、条件完善、集群效应凸显的发展态势。

他们启动军工科研仪器和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1000余台(套)重大试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发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和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对接信息1000多条。

同时,着力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助力制造强省建设。打造出西安航空、航天、兵器基地和汉中航空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在工业机器人、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组建10个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政金”全要素融合,西飞集团、航天四院等军民融合大集团大公司稳步发展,成为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知识产权咋保护

搭平台建机制促成果转化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领导没有想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试点平台”,短短几年,他们实现国防专利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项目34项,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100亿元。这一设立在西安高新区的平台,如今已成为军地军民协同创新的助推器,引领着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对接和产业的互动发展。

陕西国防军工科研实力雄厚、优质创新资源富集。然而,科研实力不等于经济实力,实现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需要有效的路径转化。以往,由于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一方面国防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另一方面生产企业“遍寻佳偶而不得”。为助力国防知识产权产出效益,2015年12月,陕西省正式揭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试点平台”,主要设有交易市场、智慧商城、运营服务、大数据中心等4大核心板块,探索建立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机制,促进知识产权“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目前,该平台已收录解密国防专利3000多项,不仅成为科研院所展示能力的平台、企业寻求商机的“宝库”,也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2017-11-08 石宁宁 徐赟 ——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系列报道之十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4707851.htm 1 陕西:军民融合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