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一培 李培强
站在山东省威海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旁,看着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威海新泰康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某心中感慨万千,他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借助政府着力打造的医疗产业园区,把公司重新干起来!
说起这两年的经历,王某好像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公司是他一手干起来的,主要从事医药和医疗器械经销,成立8年来,业绩不断攀升,销售额过千万元,在行业内也小有名气。
2015年,几家大型医院集中招标采购,王某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可是就在开标前,公司突然被取消竞标资格,这让他十分意外。后来,王某主动向招标公司了解情况,得知他的公司已经被国税部门纳入税收“黑名单”,招标公司通过查询得知该公司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不符合投标条件,因此被取消竞标资格。
原来是税收违法失信惹的祸。几年前,王某发现医疗机构大部分是免税单位,购销中只需提供普通发票。对此,他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坏主意”,通过“大头小尾”开具发票偷逃税款。3年间开具发票金额达2900余万元,而记账金额却只有40余万元。最终,威海新泰康贸易有限公司因上述偷税行为,受到处理处罚,还登上了税收“黑名单”。
王某本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想“不就是进入了税收‘黑名单’嘛,无所谓”。但接下来的“副作用”却让他始料未及,痛悔不已。
几个月后,食药监部门找上门来,起因是他的公司已被纳入税收“黑名单”,要加大检查频次,严格审核企业行政许可项目,从严控制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因不符合相关规定,公司被临时吊销了药品经营许可证件。
接下来,工商部门也找上门来,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由于连续3年没有按规定期限公示年度报告,已被录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列为经营异常名录,向全社会公示公开,并加大检查监管力度。
得知王某的公司上了税收“黑名单”,许多合作伙伴终止了合作关系,该公司被医疗、医药行业“拉黑”了朋友圈,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流动资金越来越紧张,王某想办理贷款却被告知,企业失信行为已录入征信系统,可能无法顺利取得贷款。
王某终于认识到因失信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痛定思痛,他主动找到国税部门,请求撤出税收“黑名单”,工作人员向他宣讲了相关政策,公司及时缴清了税款、滞纳金、罚款200余万元,符合撤出条件,解除惩戒。公司终于又恢复了信用,王某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地,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点评】
诚信是企业的通行证和生命线,依法纳税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彰显诚信品质的重要标尺。因涉税失信行为,该公司受到了来自税务、工商、药监等多个部门实施的联合惩戒,最终导致生产经营难以为继,被诚信朋友圈“拉黑”,这为广大纳税人敲响了警钟。企业只有树立“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理念,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税收违法“黑名单”及联合惩戒两项制度从2014年建立实施,到2016年的“提档升级”,释放了强大的制度威力。一方面扎紧了失信惩戒篱笆,明确了公布标准,统一了公布范围,增加了惩戒部门,完善了惩戒措施,实现联合惩戒“双扩围”;另一方面也建立了信用修复机制,即当事人若能缴清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的,符合相关条件,可以从税收“黑名单”中撤出。这体现了税收执法管理的柔性关怀,做到了警示与教育并重。两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逐步形成了让失信纳税人寸步难行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