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季平
经济开发区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载体。河北省清河县坚持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创新“主阵地”,加快改革步伐,从打造最满意的营商环境开始,建立行政审批局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投融资平台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其多项考核在全省184家省级开发区中持续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河北省5A级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有为者有位 无为者让位
目前,清河经济开发区内入驻项目420个,投产企业368家,培育有羊绒服装生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稀有金属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去年以来,清河县围绕审批做“减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以投资项目七证合一的“一证通”,使企业从立项到施工许可的项目审批时限大大缩短,审批效率提高60%以上。
今年,清河县开发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优化整合部门职责,推行大部制改革,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5个精简为9个,打破了原来多级别垂直化管理机制,并彻底解决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充分激发新活力;在选人用人上,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实行全员聘用制,大胆启用忠诚干净、思路开阔、干得成事的“狮子型”干部,锻造了一支“清河铁军”;同时推行绩效考核,将岗位职责指标量化,实现人员薪酬由“铁工资”向“活绩效”的转变,让“太平官”“老好人”没了生存空间,使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人事改革后,有12名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被聘用为一级主办。
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极大调动了开发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专心致志干工作、心无旁骛谋发展蔚成风气。记者在开发区青阳新区办公楼大厅看到最醒目的文字:白天不开会,中午不回家,周六不休息。区领导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原则,已经使干部职工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对此项改革取得的成效,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国林格外看重。他说,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是其他综合性改革的核心,今年以来,引来省内外不少开发区来考察学习。
创新发展 并重推进
市场化运作,实现金融资本由“1”放大到“10”。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进程中,清河县搭建的投融资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设立金融创新办公室,成立开发区投资公司及子公司,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利用债权、股权、资产证券等金融工具,实现开发区金融运作专业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开展的“政银保”业务,为小微企业提供1:10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成立的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可直接撬动银行10倍额度的贷款;而产业基金则用以重点扶持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及成长型大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3月开工的投资10.3亿元的生态综合治理PPP项目成为邢台市第一个、河北省第五个综合治理类PPP项目。下一步,开发区将继续力推PPP模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激活发展新动能。
土地创新,实现土地资源闲置归零。就当前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政策优势减弱等问题,清河县设立了经济开发区国土分局,分局局长由县国土局长兼任。在项目发展用地上,以腾笼换鸟的方式,回购回租闲置企业厂房进行二次招商,以新上项目取代僵尸项目。今年以来,共计提前收储土地2300亩、回购闲置项目土地1050亩、回租闲置厂房35,000余平方米。这一模式,为区内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
搭建人才服务平台。针对企业用工难、人员就业难问题,开发区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按照政校企合作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训基地,目前已与邢台学院联合建设大学生实践、就业、创业基地;按照“现代学徒”模式,与河北机电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校企联合培养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更重要的是,2家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工作站的相继建立,以及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对清河县来说,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必须提升传统产业,走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新路。该县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新增9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除此之外,细致入微的各项服务举措,也极大地调动了企业投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新开工和新签约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180亿元,入驻企业总数达到420家。9月21日,河北省发改委公布,清河县经济开发区入选河北省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据了解,今年5月份以来,河北全省各市县领导来此考察学习达到40次。可以说,清河县经济开发区的多项改革已在河北省内成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