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福建厦门同安区: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奋楫前行

2022-09-05 11:04:58 来源:中国改革报 林冰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同安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20字方针,以“统筹谋划、项目支撑、试点带动、创新突破”为工作思路,不断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成功打造出“党建军营”“花漾古坑”“休闲顶村”等一批具有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试点样板村,涌现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在2021年“福建省乡村振兴热度指数”评价结果中,同安获得综合排名前十,是厦门市唯一入选区。

因地制宜挖掘潜能

产业发展有“特色”

田间风光无限好,稻波荡漾溢清香。在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各家农户正在田间地头查看今年水稻的生长情况。放眼望去,茌畲和恒丰优387两个品种的水稻整齐排列,沉甸甸的稻穗挂满枝头,田野里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同安区是厦门的重要产粮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约3.28万亩、总产量1.3万吨,在厦门市粮食播种面积中占半壁江山。为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同安区将全年粮食播种目标分解到镇到村到田,并且安排乡村振兴三农干部服务指导队进村入户,积极宣传种粮补助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除了粮食,同安打造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也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撬动村民致富的新支点。走进汀溪镇古坑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三角梅。村里建起的集产、销、学、研、旅为一体的三角梅产业示范园,也正吸引着更多的市民游客前来观赏。

“三角梅好养,花期也长,造型好的一盆可以卖至数万元。”古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建发算了一笔账:古坑村种植三角梅500余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同时发展70余户村民种植三角梅,每年将为农户带来每亩3.5万元左右的收入。

“厦门人餐桌上的海蛎,有7成是潘涂人养的,而这些量只是他们在全国各地养殖产量的1/10。”同安区美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颜允候说起潘涂的海蛎透露着喜悦。据他介绍,在潘涂社区,目前约有80%常住人口参与或从事海蛎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相关产业,一个小小的海蛎解决了近3500人的就业问题,形成了潘涂社区的“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

在同安区广袤的土地上,还活跃着一批有口皆碑的“小特产”。比如,顶村村的茭白、莲花镇的高山茶、田洋村的甘蔗、丙洲村的煎蟹、褒美村的进士芋、云洋村的面线、蔗内村的米粉……这些特产不只叫响本地,有的甚至漂洋过海,远销海外市场。

今年年初,莲花镇后埔村的580亩产业振兴项目传出喜讯,首期200亩土地由厦门市绿瓢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流转,下一步还有300多亩耕地作为村企合作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由绿瓢虫公司与镇村进行洽谈。“作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公司每年将拿出10%的净利润支持当地乡村振兴。”专注于绿色认证蔬菜生产的“绿瓢虫农品”负责人曾旭瑜说。

此外,通过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同安区新增投产傲农嘉烨兴、百利垅程仔虾项目、振坤记生猪养殖场改扩建等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同时,大力建设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厦门现代水产种业园,全力打造两岸种子种苗创新中心。更多的项目驱动、项目合作,已成为同安区引领村集体和村民致富的动力源。

“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这是许多同安农民的共同心声。2021年,同安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区预计可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

环境整治绿色发展

生态文旅有“颜值”

走进同安区汀溪镇顶村村,无论是颇具闽南特色的农家民宿、满怀田园气息的果林农田采摘园,还是充满挑战的户外拓展项目,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顶村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3个“国字号”称号。这样的荣誉,在厦门市范围内比较少见。

“如果一直靠政府‘输血’,乡村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只有自己能够‘造血’,才能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当时的顶村村书记马铭飘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立足顶村实际,通过提升村庄面貌、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村庄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节节攀升,让曾经闭塞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美丽富裕令人向往的乡村。

“新兴网红拓展项目都是我们村集体众筹建设,现在村里还在商量着推进古民居修缮引入文创项目,开发乌石岩景观等景点。同时,提升改造更多精品民宿,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更多‘国’字号招牌。”顶村村党总支委员马火根是村里的返乡代表之一,看到家乡的喜人变化后,他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给出了答案。作为离厦门市区最远的高山村,军营、白交祠在习近平总书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坚持山上植树造林、山下开发种经济作物。同时,积极探索党建富民强村、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过去大部分村民只知道卖茶叶,现在卖茶叶的同时还可以‘卖空气’。”今年6月,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项目在白交祠村落地,上万名市民通过数字人民币购买了莲花镇34,327吨农业茶园碳汇,为莲花镇9个村集体增加了“绿色收入”,标志着同安区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开辟了一条用“碳汇”致富的新道路,这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山头变绿了,同安区各村镇的生态环境整治也没有落下。进村道路白改黑,建设邻家公园,修建庭院绿植,清除土头垃圾,实行垃圾分类,治理农村污水……这些年,同安区掀起“美丽村落建设”全面整治风潮,三秀山村、田洋村、竹坝社区等村庄的“颜值”都有了质的飞跃。

为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绿盈乡村,同安区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公厕152座,整治乡村振兴试点村既有农房1021栋,获评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治理河道120公里;实施农村壁挂式亮灯工程,在104个行政村安装9.4万盏壁挂式路灯;完成水电站退出任务,被授予“全国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完成内田、上陵等23个山区行政村人饮工程,累计投资9259万元,惠及农民2.5万人。

厚植文化丰富供给

乡风文明有“活力”

“来到庙里很喜欢,要唱山歌做宣传,满城花开春送暖,咱来旅游更乐观……”今年2月,第十五届厦门市莲花褒歌比赛在同安举行,同安老年大学微信褒歌班以一曲《美丽银城好前程》摘得比赛桂冠。4位冠军选手年龄都在50岁以上,他们中有退休的企业家、茶农,还有餐饮业的服务人员,因热爱褒歌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演唱。

作为福建省级非遗项目,莲花褒歌自2007年起每年正月十五开赛。通过10多年的培育,“唱山歌过元宵”已成同安莲花镇及周边山村农民过节的“标配”,而参赛村民们不仅“唱响”了乡村振兴,更是唱出了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同安区的文明乡风浸润了百姓生活。在双溪公园榕树下,每周定期开设讲古场,居民从妙趣横生的同安历史典故中,逐步养成崇史好学之风;五显镇垵炉村内,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广场、文明大戏台为阵地,通过党员带头讲学、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多种方式,打造五显镇家风家训基地,开展实施普法工作,引导村民改变陈规陋习,社会风气日益向好……

据同安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高润介绍,近年来,同安区完善乡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依托“双溪讲古场”“文明一堂课”“家风家训”讲座,提升全民文明意识;借助“大家来挑刺”、市民啄木鸟志愿服务队等监督平台,找问题明路径,规范市民群众文明行为;全面建成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式,举办60余场线上线下文体类活动……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同安区正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同安区田洋村上坊里46号是一座古厝。前几年,田洋村对其重新规划,不仅为乡村“留文、留旧、留魂”,还吸引了一批艺术家带着“绝活”扎根村里。瓷板画、陶艺、建盏……艺术家们的到来为村庄增添了“文艺范”,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田洋的乡村生活。

“跟其他村比起来,田洋村的产业不算多,但我们用艺术激活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田洋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田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水让讲述,田洋村的文化深耕模式,唤起了村民的主体意识,不仅争相出力挖掘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还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为田洋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出路。

通过参与文艺活动,田洋村村民也提高了文明意识,自觉做好房前屋后“门前三包”,实行垃圾分类;崇尚节俭,红白喜事不奢办;文明出行,礼让行人等。村规民约不仅贴在文明回廊上,更融入村民言行中。田洋村被评为厦门市级文明乡风示范点。

完善体系提升水平

乡村治理有“实效”

“这是我茶园里流出来的泉水,我怎么不能留着自己用?”“你断了水,我家的茶树吃啥?”白交祠村的两个邻区村民为了一处泉眼起了争执,原本和睦的邻里关系出现了裂痕。当天晚上,邻长杨志成和杨金全分别登上了两个村民的家门。“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不要动手伤了和气。”在邻长杨志成的耐心劝导下,最终两位村民握手言和。

乡村治理是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莲花镇创新推行“邻长制”,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小组长—邻长—村民”乡村治理体系。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莲花镇20个村(居)全面推行“邻长制”,以“微治理”调动广大村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以邻为轴、责任到人、监管有力”的乡村治理模式,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实际上,莲花镇党委创新的“邻长制”,只是该镇探寻乡村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除了“邻长制”,同安区法院还联合区司法局、莲花镇政府探索设立基层矛盾调处中心“高山议理堂”。“农村离城市远,‘议理堂’的建设,既免去了村民的长途奔波,也为乡村工作增加了法律分量。”军营村调委会主任高荣球说。

目前,“高山议理堂”共辐射服务莲花镇9个高山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6起,有效推动了乡村纠纷的溯源治理和源头减量。“现在很多问题可以直接在村里解决,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稳定在基层’,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安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黄文杏说。

在潘涂社区,来自河南的肖阿辉正忙着准备新一轮核酸检测的物料。“虽然网格员当不了‘引擎’,但我们就像‘螺丝’一样,默契配合保障‘车辆’飞驰。”2021年12月开始,同安区有800多名网格员陆续上岗,肖阿辉正是其中一员。

“住户的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不管多早不论多晚,他们都第一时间回复甚至立刻出门。”同安区宣传事务中心二级主任科员杨心亮介绍说,同安区为居民实施网格精细化管理,将全区142个村(居)划分为719个网格,基本实现专属网格“一格一人”,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格员们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做好群众健康监测、保障居民生活、化解矛盾等工作,用心守护群众安全。

作为乡村治理全国样板,同安区在基层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深入推行农村基层组织“1246”工作机制,深化“村居治理”主题活动;溪林村“微法典”入选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农村一盏灯、微型消防站等治理经验在省市推广;祥平街道陆丰社区创新“户联网+”工作法,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区工作法。2022年上半年,福建省对区平安“三率”测评中,主要指标“群众安全感率”同安区得分99.396%,排名全市第一。

医疗帮扶教育共享

生活水平有“保障”

今年2月20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人员冒着低温阴雨天,驱车1个小时前往同安区五显镇进行义诊,他们发挥专业的医疗特长,为近百名当地村民量血压、做检查、免费发放药品。在活动现场,有些医务人员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为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线上服务。

为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村民身边,同安区除了经常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活动,还持续推行“三师共管”分级诊疗模式,即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专科医生为技术支撑,健康管理师为辅助,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村民实现看病“多快好省”,增强了病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签约家庭医生实在是太方便了。”66岁的曾清建家住同安区西柯镇下山头村,患有高血糖、高血压。6年前,他就签约了家庭医生,之后每次去医院都找同一个医生看诊,已经和医生成了朋友。

另外,为夯实农村基层卫生网底,同安将全区111个村卫生所纳入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本药物制度覆盖所有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并开通医保刷卡服务,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运行补助到位。同时,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厦门i健康手机App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镇(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在教育方面,同安区聚焦乡村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探索学科融智、资源融通、管理融合的“三融”模式,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同安区是厦门市农村学校最多的区域,我们出实招、补短板、破难题,乡村教育有了较大提升,城乡教育日趋均衡。”据同安区副区长何岚岚介绍,同安区在全省首创“乡村小规模艺体学科购买课时服务”新模式,解决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艺体学科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全省率先推行“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新路径,将城区优质课堂同步输送到乡村学校;《同安区教育云平台建设应用与探索》作为全省唯一入选教育部优秀案例;构建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新样态,推行“中小学小片区+初中联盟小组”模式,实行网格管理,乡村学校覆盖率100%。

“作为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的区,同安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当仁不让。”同安区主要领导表示,接下来,同安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速提升乡村振兴实效。同时,紧盯“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三大战略任务,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科学城核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生态人文名胜区和金砖未来创新基地”五大功能片区,奋力谱写富美新同安建设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村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今,放眼同安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振兴“蓝图”正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变成现实“图景”,现代化的美丽乡村渐渐成了城里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来源:2022-9-4《中国改革报》04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