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干实事 一心扶贫“拔穷根”

2018-12-27 14:11:15 来源:本网专稿 

靠商量种出“精品瓜”

马家庄未来要依托什么发展?怎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村子真正富裕起来?带着这样的思考,夏凤阳在两年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写下了自己的答案,通过培育土生土长的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马正剑,一个1985年出生的小伙子,渡过了返乡创业初期难关的他,现在已经是马家庄有名的“种瓜大户”。谈起刚创业时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情况,马正剑尤其感慨,“资金不够,我就自己用竹子搭了17个大棚,特别简陋,刮场大风就能把塑料薄膜连片吹走。”

“夏凤阳是个雷厉风行、真正干实事儿的人。”马正剑向夏凤阳提到了大棚的问题不久,夏凤阳就带着计划重新登门了。在两人的不懈努力下,马正剑获得了政府科技创新补助资金和扶贫办100万元扶贫资金的支持。现在,马正剑计划用这笔钱再次扩大种植面积,新建6个玻璃暖棚。

“不用我吹,俺们家的东西自己会说话。”马正剑种的西瓜,确实有着令他成为龙头企业的分量。一只手掌可托的小小西瓜,藏着远超其重的辛勤和汗水。从种子到成品,连瓜苗都按半米不断记录生长情况,马正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要做,就做精品。”马正剑对西瓜的品质要求得非常严格,无质量不开张,他用充满匠心的方式对待自己种植的每一个西瓜。“我家的瓜是吊着长的,这样才甜度均匀,一个藤上只有一个瓜,个头不超3斤。普通西瓜的甜度在10%~13%,我家的瓜,从皮到瓤,甜度都在17.5%以上。”

“这也是我看好马正剑的原因。”在灵寿这样的小县城,西瓜卖到10元/斤可谓天价。有些乡亲们觉得马正剑这个思路不踏实、像闹着玩,但夏凤阳了解他种瓜的技术含量,相信他可以引领起马家庄一股新风潮。

在马正剑的口中,夏凤阳既是“夏书记”也是“小夏”,“小夏从来不摆架子,任何事情到了他这儿,都能商量着来。”

“你有什么需要?我来想个办法,你再看成不成。”这是马正剑从夏凤阳嘴里听到的最频繁的一句话。

“未来,我还会按照夏书记的建议,逐步建立溯源系统,让吃瓜人能始于味觉、忠于品牌,真正打响灵寿西瓜的名声。”马正剑说。

“马正剑的精品农业模式正是我期望看到的,我特别希望随着他的发展,能带动马家庄村更多的人走上这条精品种植的道路。”夏凤阳说出自己的谋划:“马正剑建立的鼎恒现代特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是马家庄的龙头企业,而且助力马家庄村脱贫攻坚。公司常年雇佣的工人超过30人,采摘季等用工高峰期能达到60人,包括了马家庄及周边地区的贫困户和村民。另外,公司扩建所需的土地,也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贫困户那里流转来的。”

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发展区域“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小产业”,推动马家庄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地深入发展,实现整体脱贫、整体富裕。

“此外,村里还有养殖生猪的马承辉、从事葡萄酒桶加工的马志勇等青年致富带头人,我希望能通过马家庄开放包容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回到马家庄,把在外工作的经历作为一种创业优势,为马家庄的发展思路提质扩容。”夏凤阳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说。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绝对不靠“一条腿”富裕、追求多元化发展的马家庄,终将迎来百花竞放的一天。

精细扶贫拔“穷根”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举行“周三大讲堂”——“基层干部谈脱贫攻坚”系列讲座“灵寿专题”。在会上,国家发改委党员干部纷纷“刷新”了对夏凤阳的印象,“之前以为他是卖葡萄的”“没想到本人这么黑”“驻村这两年真不是白给的”“驻村工作做得蛮好”。殊不知,夏凤阳在同事们眼中的新形象,正在跟马家庄村民们口中的“夏书记”“凤阳书记”“小夏”逐渐靠拢。

“我家有七口人,公公、婆婆,丈夫和3个孩子。公公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时好时犯,丈夫有肾病综合征,婆婆身体也不是太好,我本人腿部也有残疾,一个壮劳力都没有。”曾经的贫困户陈春霞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

2017年,夏凤阳带着村里人建起了光伏电站、冷库、蔬菜大棚等项目实实在在地惠及了马家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个扶贫项目使我家每年获得收益3600元,加上土地、零工等收入,日子逐渐好过起来。”终于从长久的贫困生活里挣扎出来,陈春霞对未来也产生了新的盼头,“我想给自己找一份工作,不想一直靠着政府帮扶而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夏凤阳带着驻村扶贫小组工作人员,再次敲开了陈春霞家的大门。“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小超市的想法提上日程。”陈春霞说起了这个几经波折的小超市。“有时候我觉得,是夏书记白送了我们一个超市。小超市盖到一半没动静了,夏书记主动来找我们了解情况,并依据小额贷款政策为我们争取到了5万元的资金,填申请、跑手续,都靠他跑前跑后。包括后来烟草许可证的办理、进货等,都离不开夏书记的帮助。”

今年10月,马家庄村小超市正式开张营业。

“如果不是这个小超市,和现在生活给予我的信心,我可能没有足够的勇气脱贫。”陈春霞表示,“但我现在对未来有了期待,我相信在今后能继续被好政策和好书记帮助着,走好我的致富路。”

马家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们,各有各的难处。“我干的就是基层扶贫工作,一定要针对每家每户的情况,精细化、精准化扶贫,一定要真正从根子上解决贫困户面临的问题。”夏凤阳把自己的话一个唾沫一个钉地落实下去,锤掉了乡亲们贫困户的帽子。

11月9日,马三军和马振海的新房安上了电暖器。71岁的马三军照顾着因病致贫的哥哥,享受了危房改造补助的两兄弟在老屋院外拥有了一处崭新的住所。“如果不是夏书记把危房改造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我这把年纪,绝对过不上住新房的日子。墙白得我舍不得摸,现在的生活比过去真是强了百倍。”

不仅如此,马三军还有了新工作。“我负责从广场到乡道的保洁。每天主要干活的不是我,是这辆专门为我配下的电动环保车,每天出去跑一趟,钱就赚回来了。”不仅收入变多了,马三军花得也更少了。“现在,我哥的医药费基本都能报销。能劳动、有收入,还不愁生病就医,我们兄弟俩就很满足了。”

“2016年12月,那时我刚到马家庄村。”夏凤阳谈起自己的驻村“初体验”,“我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知道一些农村里的情况,所以尤其忐忑,担心自己的本领不够强。刚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村子里到处转悠,挨家挨户地上门走访了解情况。乡下的夜里很静,每晚躺在床上,我就思考白天走访的收获。”

“我想得很多,但能做的有限。我选择从村里人最关心的问题一件件入手,真正把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成竹在胸。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我的心态也从忐忑变成了自信,村里人的支持和认可给了我自信的资本。”夏凤阳说。

从12亩光伏扶贫电站到冷库物流项目,从垃圾坑改造到村里人最爱的小公园;从空地扩建出来的村民活动室到器械逐步完善的村卫生室。“马家庄村每一桩变化里,都有夏书记一点一滴的付出。夏书记为村子谋的福利说得完,夏书记付出的辛苦说不完。”马伟成说。

“两年时间过得太快,即使会被乡亲们表扬,我也总觉得自己干得还不够好。”夏凤阳告诉记者:“在我心里,马家庄村已经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正因为这两年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我更真切地确信未来的马家庄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与有荣焉。”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