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18-10-24 22:03:04 来源:本网专稿 

“五良”并举振兴农业

农村经济司是国家发改委负责农林水利气象业务的职能司局。除了“老本行”水利事业之外,“三农”问题包括农村体制改革也一直是高俊才的关注点。

“近百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高俊才谈道,在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反思走过的路,对走好未来的路是很有意义的。

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三农”工作,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两条重要启示:一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两手抓,都要硬”,二者不可偏废;另一条是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发展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前后实行的土地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即‘三权分置’,都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广优良品种和实行水利化、机械化、园田化、标准化、信息化等,则是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和改善设施装备,来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高俊才总结说,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改革生产关系的诸多措施,可归纳为“五良”——良种、良法、良田、良器、良制。前“四良”代表先进生产力,“良制”则代表先进生产关系,主要体现在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

在他看来,在今后振兴农村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五良”并举。而这“五良”是相对的、渐进的,不断提高“五良”水平,关键在人,当前尤其需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针对‘三农’问题中央发布了20个一号文件,在春节元旦之际,发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信息,给亿万农民带来希望、带来信心,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号’这个‘品牌’信誉度高,‘品牌’效应明显。”高俊才在接受采访期间,多次强调中央一号文件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政策性文件,各个部门都认真落实。“就国家发改委而言,2014年,由农经司负责具体安排的农林水利投资就有1200多亿元,加上其他司局安排的涉农投资,强农惠农投资总计达2000多亿元。”

说起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高俊才颇为感慨。1981年冬天,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在1982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回应了当时社会上对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分田密约”为代表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我在生产队担任队长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集体,后来人们将这种制度比作‘大锅饭’,分配制度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现象比较普遍。因为亲身体会到旧的体制弊端,所以,对后来农村改革实行的‘大包干’等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我是坚决地拥护。”

高俊才谈道,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发了5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户经营的主体地位,克服了原有制度的低效率,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至今,中央每年都对“三农”工作发布一号文件,对农业增产增效增绿、农民增收、精准脱贫和农村繁荣,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采访过程中,高俊才梳理了我国土地改革的三个阶段:从私有制到公有制,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两权分置”到“三权分置”。“农民的经济利益,概括起来就是‘钱’‘粮’二字。”在他看来,无论是“打土豪、分田地”,还是由大集体的“大锅饭”到分户承包经营的“大包干”,农民第一位的需求是多产粮食,吃饱肚子,此后,则需要多挣票子,改善生活条件。“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单靠承包地难以致富,就应运而生了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将自己家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多种地的农民扩大经营规模也多得了收入,向外流转土地的和接受流转土地的农民获得双赢,所以就出现了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三权分置’是‘两权分置’的升级版。”

科学决策调研先行

在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任职期间,高俊才的具体工作包括规划编审、项目审核、资金安排、政策建议和研究重大问题等几大类。“做这些工作,我们一直秉承12字的原则——国为重、民为本、安为先、合为上。”

高俊才对这12字原则做了阐释。国为重。作为国家公务员,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始终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司一直把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民为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以民为本”上。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安排上,把解决老百姓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比如农村饮水安全。

安为先。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优先考虑安全问题,不论是全社会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还是本系统的干部安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干部安全、资金安全、工程安全是互相联系的,一环出问题,就会整体出问题。”在高俊才看来,如果没有权利制衡就容易滋生腐败。农村经济司每年安排1000多亿元的资金,绝大部分资金的下达文件,都是与委内投资司和委外有关部门的计划司反复“PK”,最终三方达成共识。“这就像一个钱柜有3把锁,钥匙在3个人手里,3把锁都打开,才能从钱柜取钱。”

合为上。坚持“和合精神”,本单位同志之间、不同部门之间要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办事,即从不同角度、不同职责,都重视同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事,在调研、行文等工作中,尽最大努力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

访谈中,听高俊才分享的绝大多数的案例,都来自亲身的调研经历。“在职期间我经常在周末或者假期前往外地调研,即便是退休之后,也经常应邀外出调研。”他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他认为要切实践行“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这句至理名言。

高俊才说,退休前的调研大部分是明察,也有暗访。比如,2009年国庆长假期间,他和其他同志一行赴河北省涿州、涞水等地调研,到农村、农田、农资商店、基层信用社等对秋收、秋种情况进行了调研。“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我们整个调研活动没有请地方同志陪同。对此,《机关党委简报》还印发了情况综述,给予肯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高俊才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品牌农业+农村电商”是他选择的一个长期关注的调研课题。“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好的品牌产品上线以后才更容易扩大销售量和卖出好价钱;而电商能够实现农产品进城,带动老乡脱贫致富。”他将品牌农业和农村电商比作现代农业的两个翅膀。“这两个翅膀已经开始成长,但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不够长、不够硬实。下一步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这三个主体一起培育。这不仅有利于‘三农’发展,而且有利于带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春节,他牵头和国际合作中心的6名同志前往山东潍坊市调研,撰写的《基层“乡村振兴战略”现状和实施建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2018年度春节返乡调研报告二等奖。他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他参与的调研更聚焦于“乡村振兴”主题,今年先后去了5趟山东潍坊市,帮助当地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目前,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三农’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农村繁荣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去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更是给农民‘定心丸’。”高俊才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重点改革将进一步提速,农村将更加美丽,农业将更加兴旺,农民将更加富庶和幸福。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