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2018-10-24 22:03:04 来源:本网专稿 

——访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

高俊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改革报记者  高弘杰  摄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他是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农水系毕业的“高材生”,先后在原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国家发改委农经司任职;他亲身参与了农村饮水安全、七大江河加固堤防、南水北调等重大民生水利工程,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编制的工作。他就是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2014年退休后,他依旧活跃在改革的最前沿——研究农村电商的课题,带队春节返乡调研,帮家乡政府研究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初见高俊才是在国家发改委北楼的302离退休干部阅览室,访谈的话题是他所见证和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业和水利领域的变革。虽年逾花甲,高俊才的状态却敏锐干练,身形挺拔、干净斯文,说话时目光炯炯。在他身上,时光似乎上演着快与慢的“变奏曲”:时间很快,华发陡生;时间很慢,桑榆未晚。

兴国安邦必重水利

“三峡枢纽,巨大效益”“南水北调,战略大计”“江河湖海,加固大堤”……2010年,高俊才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四言长诗《水利颂》,发表于国家发改委诗词协会刊物《诗苑》。他对于水利事业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我的‘老本行’,本身就是学水利的,从参加工作到退休的32年多,我一直从事水利工作。”高俊才1982年9月毕业于南京华东水利学院(现在的河海大学)农水系,毕业后先后在原国家计委农林水利局、国家发改委农经司任职。

时间被拉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高中毕业的他回乡到农村,21岁便当选生产队队长。作为200多村民的领头人,这一当就是3年。这段经历,为后来他选修水利专业埋下了伏笔。“当生产队队长期间,种上的玉米,遇到天不下雨,就会减产甚至绝收,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于是,就下定决心学水利专业,解决农田水利的问题。”高俊才说。

1978年10月,24岁的高俊才被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录取。毕业后,高俊才长期从事农村经济、水利发展的规划研究和管理工作,直接参与农业、水利投资重大项目的论证、管理工作,是中国农村和水利领域改革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高俊才跟记者重点分享了农林水利投资、江河治理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工作的亲身经历。“这些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普惠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减少介水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以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农村饮水安全还很成问题。这样一次调研经历给高俊才留下了深刻印象,调研地的村民不经意间谈道,“现在村里的水,不管是做豆腐还是泡茶,都和过去的味道不一样了。”高俊才把这话放在了心上,离开时默默从村民家的水缸里盛了一瓶水拿到临近市里化验。“化验结果显示,亚硝酸氮等有害成分严重超标,有的甚至超标10多倍!而村民饮用的地下水,由于化肥、农药用得多了,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面源污染。”

令高俊才欣慰的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中国解决了4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千年伊始,联合国提出8项千年发展目标,所有目标完成时间是2015年,其中包括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减半。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中国在这方面率先行动,早已超过‘减半’的目标,而且基本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国家发改委连续多年每年安排200多亿元,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大江大河的安澜,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生命和千万亿财产的安全。“1998年长江、珠江、松花江大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高俊才回忆道,1998年~2003年,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亲自带队到一线考察灾后重建防洪工程建设,5年时间前后调研了7次。“当时我是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分管水利的副司长,作为委领导的助手全部参与了这7次调研。根据中央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安排了大量资金,对七大江河进行了以加固堤防为重点的灾后重建和综合治理。以长江为例,主要干堤的体积增加了一倍,5年新增加的堤防断面面积相当于过去500多年形成的断面,保障了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调水的战略性工程,在缓解北方水危机、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意义重大。最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论证,2002年开工,10年时间建成。高俊才说,这十年间,国家发改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调查研究、编制规划到审核项目、安排投资,农经司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很多是农经司具体牵头的。”如今,北京主城区的生活用水,70%是从长江流域的汉江调过来的,南水北调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北京市用水短缺的状况。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仅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更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正如高俊才在《水利赋》中写的那样,“安邦兴国,必重水利”。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