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风潮涌 创新逐浪高

2018-09-19 09:45:35 来源:本网专稿 

深培厚植

为多层次人才打造“最优生态”

对于地方的发展,人才是制胜之棋。当前,杭州都市圈的6个节点县市中,桐乡有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分院、安吉有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海宁有浙江大学国际学院、绍兴有绍兴文理学院、诸暨有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4年11月,德清也与浙江工业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德清校区,目前主楼已结顶并进入装修阶段。

章洪春表示,这是双方在“德清模式”引领下校地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浙江工业大学突出的工科特色优势在德清县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得到发挥,并形成成果效应。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高质量的产业,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德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白桦说,浙江工业大学的落户,有利于高层级人才聚集及成果转化。正如美国的硅谷能够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斯坦福大学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技术,形成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的“溢出效应”,真正打造创业创新高地的“第一资源”。“德清现在全力做的,就是努力打造‘浙北硅谷’。”

德清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蒋斌表示,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的落户,可以为德清县经济社会建设输入优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等,缓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较大的矛盾。“这是由于学生联系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便利,学生在学校驻地就业的概率会高于外地。”

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众多,“政产学研金介用”相融合的新“德清模式”非常注重与周边高等院校的合作。2017年以来,浙江大学与德清深入开展军民融合科技与产业合作,共建“浙江大学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和“浙江省涡轮机械推进系统研究院”,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深深体会到德清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在引进‘浙江省涡轮机械推进系统研究院’中,德清克服种种困难,在众多建设选址中脱颖而出,研究院最终落户德清通用航空小镇,成为德清通航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一支重要支撑力量。”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翁沈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德清的财政并不十分丰厚,在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不遗余力给予重点支持,背后是县域小城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坚定决心,更体现了各级领导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怀和格局。

翁沈军还表示,德清重点引进浙江大学泛化智能相关科技和人才,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紧扣德清重点打造的地理信息和人工智能等特色产业,提升德清特色产业升级发展。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随着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于德清而言,解决人才瓶颈,时间尤显紧迫。王琴英在中共德清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力争到2021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2万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7.5%,人才贡献率达到41.5%。”

在引进高端人才上,德清的表现可谓“不俗”。截至今年7月,德清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8人,引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3名、省“千人计划”人才47名、市“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人才168名。值得一提的是,德清目前共有国家外国专家“千人计划”人才4名。

如何才能扩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德清在北京、上海、美国相继成立了10个异地人才联络服务站,与赛伯乐、千人智库、海角网、海业必达等4家中介机构签订人才战略引进协议。

在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引进上,德清出台了堪称“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关于大力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力争在5年之内引进4.5万名大学生和其他各类人才到当地就业创业。为了更好地把人才向重点产业行业集聚,《意见》还加大了相应的扶持力度:大学生在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等德清“411”产业企业就业创业的,还将享有2500元~3万元不等的补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他们成为‘德清人’,这也是我们的挑战。”白桦说。

此外,德清还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需求,挖掘和培养高技能人才。截至7月底,全县范围内已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班58期,培训3300多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774人。

如今的德清,既注重对顶层人才的引进,又加强对本科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彰显了识才用才的魄力,更展现出了留才爱才的真心。在德清创新的版图上,正聚集着越来越多的项目和人才,引领德清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