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惩戒作用渐显 失信“老赖”无处遁形

2018-07-27 08:26:15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惩治“老赖”力度不断加大,失信被执行人生存空间逐步收窄

□信用修复机制落地实施,对完善惩戒机制、促进失信被执行人履约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砾尧

高钰没有想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会出现在城市繁华地段商业广场的大屏幕上。这是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发生的一幕。高钰并不是获得了什么荣誉,而是因为欠钱不还。对这样的人,现在许多申请执行人和自媒体都称之为“老赖”。看到自己被曝光,高钰坐不住了,他立刻与法院执行人员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主动到法院还款。随后,他把6万余元案款交到了执行法官手中。

作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多部门纷纷推进信用联合惩戒。随着惩治“老赖”的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也日渐显现出来,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如今,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工作格局,已逐渐显示出威力。

280万“老赖”主动履行义务

近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进展情况和第三方评估样板法院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近五年间,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23万例,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45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孟祥介绍说,两年多来,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法院2016年、2017年共受理执行案件1189.96万件,执结1156.27万件,执行到位金额2.83万亿元。今年1月~6月,全国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409.4万件,执结280.36万件,执行到位金额0.52万亿元,同比增长44.06%。

数据显示,从2013年10月~2018年6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23万例,共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45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8万人,有280万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

“随着联合惩戒作用日益凸显,被执行人自动履行率提高,失信名单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发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共789万例,涉及失信被执行人440万个。”孟祥说,2016年以来,全国法院共判处拒执罪7590人,累计拘留失信被执行人27.9万人次,限制出境2.8万余人次。

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有力举措扎实落地的结果。当前,国家发改委已联合最高人民法院等60多个单位构建信用惩戒网,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手段共同发力的信用惩戒体系。

运用“利器”协同联动掌控

李某是一名电商从业人员,其支付宝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资金往来,可她却是一名背负140多万元银行贷款债务的失信被执行人。今年5月8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对李某名下财产进行网络查询时,发现李某名下的支付宝账户上有一笔40余万元的资金。延平法院立即向位于杭州的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出《协助冻结通知书》,对方收悉后,依法冻结了李某的支付宝账户。

支付宝账户被冻结,李某顿时犹如热锅上的蚂蚁。6月1日,她主动联系申请执行人南平农村商业银行峡阳支行到延平法院清还债务,并申请“解冻”其支付宝账户。

李某“被困”,是法院近年来实施网络查控手段限制“老赖”的典型案例之一。

法院执行难,“查人找物难”是第一难。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下,执行人员需要到银行、土地、房产等部门“登门临柜”,实地查控财产,效率低下,覆盖面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督导室副主任林莹介绍说,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建设,近年来,法院开始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查人找物的新模式,最高法院在2014年底正式开通“总对总”网络查控系统,建立从最高法到基层法院四级联动的执行网络查控平台,通过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联网与数据共享,实现对“老赖”行踪和财产的即时查询。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执行网络查控体系和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系统,让法官们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冻结甚至扣划“老赖”存款。“比如,甘肃法院的法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直接查询到河南的当事人在乡镇银行的存款情况,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林莹说。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法院通过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系统、网络查控系统,为5172.45万余件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共冻结资金2699.75亿元,查询到车辆4031.86万辆、证券853.62亿股、渔船和船舶84.06万艘、互联网银行存款80.59亿元,有力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网络查控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数据显示,现在一名法官1年通过网络查控执行到位的财产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