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舆情:新能源车补贴新规实施中国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

2018-07-19 10:38:19 来源:人民网 

【舆情点评】

对比此前政策,国家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和技术门槛,政策补贴更倾向于高续航里程、高能量密度车型,释放了清晰的行业提质、技术升级信号,这将倒逼生产厂家紧跟政策导向,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在技术上不断迭代创新,在产品上不断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提质增效和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的车辆选择。

不可否认,前期补贴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普及化,但也伴随出现了企业骗补、消费环境参差不齐等问题,形成舆情杂音。此次政策调整意在解决市场困境,也被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开始。补贴退坡是倒逼行业改革的手段,也是新兴产业的必经阶段。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发展逐步由“国家输血”向“自我造血”的方向迈进,将获得舆论的持续关注。

第一所核高校落户天津培养专业后备核电人才引关注

6月15日,天津市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核集团将在天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29日,核工业大学就已挂牌成立,表明我国早已制定并实施了培养核电高端、稀缺人才的战略,此次核工业大学拟选址天津将此战略向前推进一步。

【舆论观点】

舆论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认为发展核技术,人才储备是“短板”。澎湃新闻网、观察者网等媒体指出,中国虽建有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核产业链长,涉核学科专业方向又多,国内现有涉核专业高校人才输出量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核工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上核专业的敏感性制约了国外人才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国内人才。

二是认为核工业大学建立创新办学模式,或将缓解核电人才“困局”。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通过梳理核工业大学布局进程、中核集团高层领导建言,推测出核工业大学谋划的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校企结合培养专业的后备人才,还将是为在职人员提供产学研融合的进修平台。多数媒体均认为,中国核工业大学的建立立足于核工业战略考量,势必将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储备续上“核动力”。但也有少数网民担忧,认为扎堆办大学成新时尚,西湖大学、茅台学院包括中国核工业大学或许是跟风办学的表现;个别网民指出,不少学校都有核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仍比较困难,办中国核工业大学意义不大。

三是阐述中国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深层因素。核工业大学选址引媒体聚焦,其中,大多数报道在文章标题中提及“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有观点指出,核工业大学选址天津的背后,有当地很多硬实力的支撑,如直升机、大飞机、大火箭等强大的制造业品牌已在当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北京日报》称,中国核工业大学选址虽未最终确定,但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积极对接需求。生态城注重提高科技投入和劳动力素质,着力建设集约高效、科技创新的紧凑型城市,和中国核工业大学在理念上非常接近。

【舆情点评】

我国核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核工业全产业链布局、核能发电项目快速推进,核电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核电“走出去”成效显著,“核电”已经成为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但核电人才缺乏始终是制约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第一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的首创性以及核工业大学的鲜明的专业性等特征成为吸引媒体报道的亮点,此外,媒体对核工业大学实现校企结合、产学研融合、自主培养“专而精”后备人才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