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舆情:新能源车补贴新规实施中国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

2018-07-19 10:38:19 来源:人民网 

本期,新能源车补贴新规正式实施,业界对其倒逼产业升级、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示以期待;第一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核电后备人才培养成为热点议题。

监测周期:6.11-6.24,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新能源车补贴新规正式实施舆论认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可期

经历4个月的过渡期,6月12日,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正式实施。

从补贴标准来看,乘用车补贴更细化,金额有升有降。依据新规,低于150公里续航的车型将不再享有补贴;纯电动车续航150-300公里车型补贴分别下调约20%-50%不等;续航里程300-400公里及400公里以上车型,补贴分别上调2%-14%不等。另外,插电混动乘用车补贴下降2000元,调整为2.2万元。

从技术标准来看,技术要求全面提升。新规规定,纯电动乘用车30分钟最高车速不低于100km/h;纯电动乘用车工况法续驶里程不低于150km;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工况法续驶里程不低于50km。在动力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标准方面,电池系统的质量能量密度不低于105Wh/kg,105Wh/kg至120Wh/kg的车型按0.6倍补贴,120Wh/kg至140Wh/kg的车型则按1倍补贴,140Wh/kg至160Wh/kg的车型按1.1倍补贴,160Wh/kg及以上的车型按1.2倍补贴。

【舆论观点】

能源车补贴新规正式开始实施,媒体对此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深度分析。新规对行业的正向导向作用、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影响、是否引发产能过剩等问题引发媒体及行业人士聚焦。

新规下发目的及作用成为热议话题,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人民日报》称,新的补贴政策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引导整车厂和动力电池厂商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前发展。《中国青年报》持乐观态度,认为补贴新规的实施,将形成以中高端乘用车和高端物流电动专用车为核心增长动力的新能源车高增长的新局面。《上海证券报》表示,新规下发可实现车企优胜劣汰,一批低续航里程车型将被淘汰出局,实力车企将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推动新能源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观察者网援引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电动汽车研究室主任陈全世的观点,认为新规将促进新能源汽车迈入“技术为王”时代。此外,《经济日报》等还从市场机制完善角度提出建议,认为只有根据市场变化,提高推荐车型目录技术门槛,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补贴金额与产品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挂钩,强化补贴政策对促进技术进步的正向激励作用,才能在市场中实现优胜劣汰,真正为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新规下发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影响较受媒体关注。《北京商报》以《补贴将变 新能源车市两极分化》为标题发文,称目前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观望期,更多低续航里程的车型开始促销,而高续航里程的车型则静待新规补贴落地后市场的爆发。

舆论对新能源车辆供给端扩容是否会引发产能过剩看法不一。《证券时报》认为虽然新能源汽车销量依旧火爆,但产能扩张暗藏隐忧。文章称,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背后动力,部分来自于补贴退坡的“抢装”行情,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累积。业内专家则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不必担忧。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存在的只是表面产能过剩问题,规划产能未必都进行投产。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表示,过剩的都是劣质产能,好的产品依旧紧俏,所以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仍然广阔。

【舆情点评】

对比此前政策,国家提高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和技术门槛,政策补贴更倾向于高续航里程、高能量密度车型,释放了清晰的行业提质、技术升级信号,这将倒逼生产厂家紧跟政策导向,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在技术上不断迭代创新,在产品上不断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提质增效和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最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的车辆选择。

不可否认,前期补贴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与普及化,但也伴随出现了企业骗补、消费环境参差不齐等问题,形成舆情杂音。此次政策调整意在解决市场困境,也被看作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开始。补贴退坡是倒逼行业改革的手段,也是新兴产业的必经阶段。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发展逐步由“国家输血”向“自我造血”的方向迈进,将获得舆论的持续关注。

第一所核高校落户天津培养专业后备核电人才引关注

6月15日,天津市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核集团将在天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事实上,早在2012年11月29日,核工业大学就已挂牌成立,表明我国早已制定并实施了培养核电高端、稀缺人才的战略,此次核工业大学拟选址天津将此战略向前推进一步。

【舆论观点】

舆论主要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认为发展核技术,人才储备是“短板”。澎湃新闻网、观察者网等媒体指出,中国虽建有较为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但核产业链长,涉核学科专业方向又多,国内现有涉核专业高校人才输出量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的核工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上核专业的敏感性制约了国外人才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国内人才。

二是认为核工业大学建立创新办学模式,或将缓解核电人才“困局”。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通过梳理核工业大学布局进程、中核集团高层领导建言,推测出核工业大学谋划的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不仅是校企结合培养专业的后备人才,还将是为在职人员提供产学研融合的进修平台。多数媒体均认为,中国核工业大学的建立立足于核工业战略考量,势必将为中国核工业人才储备续上“核动力”。但也有少数网民担忧,认为扎堆办大学成新时尚,西湖大学、茅台学院包括中国核工业大学或许是跟风办学的表现;个别网民指出,不少学校都有核科院,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仍比较困难,办中国核工业大学意义不大。

三是阐述中国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深层因素。核工业大学选址引媒体聚焦,其中,大多数报道在文章标题中提及“核工业大学落户天津”。有观点指出,核工业大学选址天津的背后,有当地很多硬实力的支撑,如直升机、大飞机、大火箭等强大的制造业品牌已在当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北京日报》称,中国核工业大学选址虽未最终确定,但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积极对接需求。生态城注重提高科技投入和劳动力素质,着力建设集约高效、科技创新的紧凑型城市,和中国核工业大学在理念上非常接近。

【舆情点评】

我国核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核工业全产业链布局、核能发电项目快速推进,核电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中国制造”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核电“走出去”成效显著,“核电”已经成为继高铁之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但核电人才缺乏始终是制约我国核电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中国第一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的首创性以及核工业大学的鲜明的专业性等特征成为吸引媒体报道的亮点,此外,媒体对核工业大学实现校企结合、产学研融合、自主培养“专而精”后备人才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