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佳”到“生态+”“泉州智造”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赢

2018-03-08 10:47:29 来源:中国改革报 记者丁南

去年初以来,泉州市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跑出了泉州速度。惠女至菱溪引调水工程,仅用4个多月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晋华集成电路,从洽谈到开工仅用7个多月时间……

按照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增资一批和征迁突破一批的“5+1”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泉州市对重中之重的项目成立指挥部,强化指挥部统筹决策功能,协调项目业主、审批单位、中介机构等无缝对接。2017年,泉州市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同比增长27.68%;新开工建设项目98个,完成年度新开工任务的140%,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86个,完成年度建成或部分建成任务的123%。

项目攻坚的背后,是泉州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逆风飞扬。泉州市通过印发《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有效投资十二条措施》等系列文件,不断推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去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123.8亿元,增长10%,其中工业投资增速达19.6%,民间投资增速达20.3%。

泉州市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正向激励政策,着力提高民营资本参与率。在已签约落地的26个PPP项目中,有8个项目纳入财政部示范项目、14个项目纳入省级示范项目,11个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的数量及占比均为全省各设区市第一。

日前召开的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泉州将继续实施项目攻坚,扩大有效投资,安排重点项目575个,总投资11,2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6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423个、总投资8558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52个、总投资2718亿元。

同时,泉州还将健全吸引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在停车场、充电桩等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领域,加快研究策划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供民间资本选择;进一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更具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切实用好用活民间资本。

今天的项目布局,就是明天的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创新、制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项目,正深刻改写这里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产业撑起强市版图

从泉州晋江一家默默无闻的鞋厂,靠创新成为市值破千亿港元的国内体育用品品牌老大,上市企业安踏可谓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范。

建设中的晋江晋华集成电路存储器生产线项目

在泉州市发改委采访时,陈文堃告诉记者,制造业是泉州的百年基业,多年来泉州坚持走实体经济发展道路,已形成传统产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制造业版块,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3万亿元,占全省28.6%,工业增加值3926.2亿元,增长7.7%。

对于泉州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项目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入手,推动‘三大板块’竞相发展,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制造强市。”

在工业立市的泉州,传统、重化、高新“三大板块”的产业产值,在2017年分别达9565亿元、3827亿元、2378亿元,总占比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九成,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达60%。目前,泉州正持续实施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产业、纸业制品、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17个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路线图,从发展方向、龙头项目、集聚区域、发展平台、组织架构、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化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在2017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明确提出要建设“1234”现代产业体系,即力争2020年GDP近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基本形成传统、重化、高新三足鼎立,实现服务业占比超40%,农业集约发展、特色规模化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