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佳”到“生态+”“泉州智造”与生态文明互促共赢

2018-03-08 10:47:29 来源:中国改革报 记者丁南

泉州晋江流域生态整治工程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福建泉州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从1999年至今,已实现连续19年GDP领跑福建全省。

泉州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制造业大市,也是福建省首批通过国家生态市命名的设区市,一组用水数据折射出这位“优等生”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2017年,泉州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48.01亿元,经济总量比增8.4%,用水总量反而降低7%,实现以占全省8%的水资源量养育了全省22%的人口,支撑了全省23.4%的经济总量。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陈文堃(中)在参加招商引资

泉州市发改委主任陈文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互动,已成为建设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新福建”的一个缩影。

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今年起的两年内,泉州市开始试行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截至目前,泉州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法人信用信息60余万条、“双公示”信息13万条、行政许可数据11.7万条、行政处罚数据1.8万条,实现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

作为福建首个试点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的设区市,泉州不仅在全省率先启动电子营业执照改革,还率先推行简易注销登记改革。2017年,泉州各类市场主体突破68万户,总量持续保持全省首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各专项领域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获批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被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市等。

在泉州各地,晋江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石狮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德化县“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等一批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晋江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围绕特色主题改革,泉州各县(市、区)已经形成一批好经验、好典型、好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发挥了探路示范作用。

多项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成为泉州发展的内生动力。去年以来,泉州市充分发挥“金改区”“综改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效应,在产业投资基金、国企国资改革、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等重点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充分发挥泉州综合保税区等载体作用,主动复制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分四批复制推广了98项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自主创新29项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567.6亿元,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720亿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完成林权收储、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等8项改革任务,实现环保责任书考核全省“四连冠”、流域整治“五连冠”和环境监察工作“三连冠”。

在2018年泉州两会上,泉州市长康涛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泉州将推进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深入实施国家级、省级各项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展“晋江经验”内涵,努力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改革体系。

项目改写发展格局

2月18日,农历新年正月初三,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东端重要起点的泉州南安举办2018年新春招商推介会,现场共有园区平台和产业等58个大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444亿元。

建设中的南安市储备粮中心库项目(泉州地区最大粮仓)

去年初以来,泉州市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跑出了泉州速度。惠女至菱溪引调水工程,仅用4个多月完成全部前期工作;晋华集成电路,从洽谈到开工仅用7个多月时间……

按照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增资一批和征迁突破一批的“5+1”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泉州市对重中之重的项目成立指挥部,强化指挥部统筹决策功能,协调项目业主、审批单位、中介机构等无缝对接。2017年,泉州市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0%,同比增长27.68%;新开工建设项目98个,完成年度新开工任务的140%,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86个,完成年度建成或部分建成任务的123%。

项目攻坚的背后,是泉州工业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逆风飞扬。泉州市通过印发《关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有效投资十二条措施》等系列文件,不断推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去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123.8亿元,增长10%,其中工业投资增速达19.6%,民间投资增速达20.3%。

泉州市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PPP项目正向激励政策,着力提高民营资本参与率。在已签约落地的26个PPP项目中,有8个项目纳入财政部示范项目、14个项目纳入省级示范项目,11个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的数量及占比均为全省各设区市第一。

日前召开的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8年泉州将继续实施项目攻坚,扩大有效投资,安排重点项目575个,总投资11,27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6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423个、总投资8558亿元,预备重点项目152个、总投资2718亿元。

同时,泉州还将健全吸引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在停车场、充电桩等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领域,加快研究策划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供民间资本选择;进一步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出台更具实质性的政策措施,切实用好用活民间资本。

今天的项目布局,就是明天的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创新、制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项目,正深刻改写这里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产业撑起强市版图

从泉州晋江一家默默无闻的鞋厂,靠创新成为市值破千亿港元的国内体育用品品牌老大,上市企业安踏可谓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范。

建设中的晋江晋华集成电路存储器生产线项目

在泉州市发改委采访时,陈文堃告诉记者,制造业是泉州的百年基业,多年来泉州坚持走实体经济发展道路,已形成传统产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制造业版块,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3万亿元,占全省28.6%,工业增加值3926.2亿元,增长7.7%。

对于泉州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项目支撑、技术支撑、人才支撑入手,推动‘三大板块’竞相发展,全力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制造强市。”

在工业立市的泉州,传统、重化、高新“三大板块”的产业产值,在2017年分别达9565亿元、3827亿元、2378亿元,总占比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超过九成,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达60%。目前,泉州正持续实施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产业、纸业制品、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17个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路线图,从发展方向、龙头项目、集聚区域、发展平台、组织架构、政策措施等六个方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化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在2017年底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明确提出要建设“1234”现代产业体系,即力争2020年GDP近万亿元、工业总产值近2万亿元,基本形成传统、重化、高新三足鼎立,实现服务业占比超40%,农业集约发展、特色规模化进一步提升。

作为泉州发展的传家宝,纺织鞋服、建材家居、食品饮料、纸业印刷、工艺制品等在内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将突出以智能化改造、供应链整合、新材料应用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拓展领先优势。

重化产业方面,将进一步发挥联合石化、中化“两桶油”带动效应,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延伸石化深加工产业链。同时,推动现有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晋江、洛江、南安等智能装备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重要智能装备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培育以晋华项目、三安系列投资项目为龙头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和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圈,携手国家大基金,致力打造成中国芯谷;结合泉州传统产业转型需求和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的推广应用,紧盯石墨烯产业化方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未来三年,泉州将紧扣“高质量发展”,对“三大板块”进行结构性优化。争取到2020年,泉州传统、重化和高新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进一步优化调整,力争高新产业产值比重由2017年的15%左右提升至21%以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良好转换接续。

“产业佳”助力“生态+”

在泉州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福建三安集团携手中科院植物所,投资70亿元跨界打造“植物工厂”,其生产的蔬菜在去年金砖厦门会晤中被推荐进入“金砖食堂”。该项目的二代植物工厂部分,即名贵中药材(金线莲)植物工厂化生产线在今年初正式投产,春节前第一批金线莲产品已经售罄。

安溪县中科三安植物工厂栽培车间

作为制造业大市,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基础、先进科学技术、强大的生产支撑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美丽生态环境、正确前进方向、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向互动中,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泉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永春县以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绿色经济发展。通过推进“香都小镇”创建,启动总投资30.6亿元的九牧智慧制造产业园建设等,推动生态型制造业加速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的泉州市,通过深入实施“泉州制造2025”,一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等传统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普遍提高的同时,能耗排污不断降低,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按照园区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泉州市先行先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已完成永春县空间规划编制试点方案、晋江市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方案等17项综合试验任务,拥有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7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50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循环经济“国字号”为全省之最。

记者从泉州市发改委获悉,泉州将久久为功深化“生态+”模式,努力探索形成泉州独有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2018年要在完成上级24项试点改革任务的同时,大力推进25项市级特色改革,包括“生态+制造业”“生态+城镇空间”“生态+农村环境”三项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

就“生态+制造业”而言,泉州将突出做好产业的“加减法”。“加法”就是快速做大集成电路、半导体、石墨烯等高科技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减法”就是以智能化改造、供应链整合、新材料应用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和指标。

福建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提出既要生态环境高颜值,又要经济发展高素质。作为“中国制造2025”地方实践范例的泉州,将再次勇立潮头,努力当好“新福建”建设的“主力军”、改革开放的“领头雁”。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