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电动汽车产业需协同发展

2017-11-28 15:47:29 来源:本网专稿 

普通充电桩增长的速度远不及新能源汽车,无法满足终端消费者充电的便利性需求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张宇

□ 实习记者 张莎莎

为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及人们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宣传将在2025年之后禁售燃油车。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五大国际车展之一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众多跨国汽车巨头纷纷加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积极推出多款纯电动、混合动力车型,并公布了为期不远的上市计划。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和销售国,从设立双积分政策,到提升贷款发放比例,再到多个城市正式启用专用号牌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连迎利好消息,产销规模也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是,与此同时,普通充电桩增长的速度远不及新能源汽车,无法满足终端消费者充电的便利性需求,电动汽车与新能源发电需协同发展。

新能源电动车协同发展潜力大

当然,发展与争议并存,新能源汽车的清洁性也颇具争议。有观点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80%的电能来自于煤电,并没有使用清洁能源,不是真正的新能源车。但也有人表示,从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看,新能源车的碳排放量为零,与传统汽车相比更环保。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赵勇强表示,现在的能源结构确实以煤炭为主,但是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及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充电设施运营商或能够直接与新能源发电供应商进行交易,在消纳新能源的同时保证新能源车的电能清洁,“这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关注新能源发电与电动汽车的协同发展”。

实际上,电动汽车与新能源发电存在着巨大的协同发展潜力。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牵头编著的《新能源发电与电动汽车协同发展战略研究》指出,电动汽车的有序接入将提高电力系统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电量的同时,降低发电成本及污染物和碳排放水平;有序引导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将降低电力系统负荷峰谷差,提高发电机组运行效率,节约发电容量投资及燃料成本;电动汽车灵活充放电可作为系统辅助服务资源,降低系统辅助服务成本;有效管理电动汽车充电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延缓输配电投资成本。

赵勇强表示,按照2030年电动汽车将达到8000万辆的预测,电动汽车理论储能容量将达到7亿千瓦。届时风电、光伏发电装机预计将分别达到10亿千瓦和11亿千瓦,仅电动乘用车的有效储能容量即可满足49%波动性可再生能源日发电量的存储。

然而,若不对电动汽车充电进行管理或引导,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非但无法帮助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消纳,反而会导致电力系统调峰压力增加,进而加剧可再生能源弃电问题。赵勇强说,若采取有序充电、车辆与电网双向互动(V2G)、退役电池储能等并网方式,电动汽车的储能潜力可得到充分释放,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也将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