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单纯依靠承接、模仿和复制国外先进技术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已过去,对自主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至2.11%,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分别为346万件和175万件,分别是2000年的20.3倍和16.6倍。2016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了44.7%,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增长了29.8%。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非来自国外的任何压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激发经济体的创新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抄袭、剽窃的惩处力度,减少搭便车行为,让知识产权所有者能够充分享受自主创新、创作带来的收益,将有利于激发市场经济主体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激励更多有价值的创新。如果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所有者的权益轻易受到损害,不法分子能轻松剽窃他人成果,必将影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久而久之,经济体的创新活力将消失殆尽。以软件业为例,软件的特点是投入大,复制容易,软件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性很大,如果轻易就被侵权盗版、被无偿使用,谁还去研发创新呢?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我国经济做大做强,一大批前沿技术、民族品牌不断涌现,我国也开始对外输出各类技术密集型产品,诸多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自己的技术、商标等知识产权被他国企业抄袭、仿制,或者侵犯他国知识产权的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加快布局知识产权,更好维护自身利益,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强产权保护有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遗产。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遗产就包含着很多知识产权,诸如中医药技术、民族民间文艺、生物遗传资源等。专利申请、原产地地理标识注册和申遗等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有利于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有助于提升民族品牌的商业价值。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内在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我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各国政府和业界在知识产权领域加强交流和对话,深化互信和合作。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